8月19日至23日,江蘇省大學生在行動河海大學“三江守望·溯源而行”實踐團深入青海省格爾木市,圍繞“高原生態修復、清潔能源革命、水資源智慧管理”展開調研與服務,先后走進生態環境局、清潔能源基地、烏圖美仁治沙區、水利局與枸杞產業園,用青春腳步丈量戈壁綠洲之變。

實踐團
8月19日,經過在格爾木市實地走訪調研后,團隊成員與格爾木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進行了面對面交流。據了解,格爾木依托北斗衛星與遙感系統搭建了全域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能實時追蹤植被覆蓋變化,精準打擊盜采盜挖。同時,當地聯合高校研發耐寒耐旱植物,投入超百億元實施綠化工程,將軍山公園也從沙塵之地變為生態修復典范。
實踐團還了解到,格爾木以“地下水飲用、地表水灌溉”的“雙水源”分配保障工農業與居民用水,并用可循環環保宣傳品普及生態理念;同時建立“政府—牧民—軍隊”三級管護體系,在2024年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后,投入200億元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實現垃圾全處理,將旅游與修復同步推進,這體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

隊員們沿路基彎腰撿拾塑料袋、礦泉水瓶
8月20日,實踐團驅車駛入烏圖美仁鄉,公路兩側梭梭、紅柳成排,羊群穿梭其間,曾經“沙進人退”的流動沙丘已被綠色鎖邊。隨后,隊員們沿路基彎腰撿拾塑料袋、礦泉水瓶,統一投入回收站,為這片新生的綠洲拂去最后一抹雜色。
在水發神農集團,實踐團了解到,在戈壁深處,前輩們因地制宜,以飼草為主營方向,成功構建起足足五萬畝的基地。與此同時,神農集團有關工作人員為大家介紹了燕麥在當地的種植情況、環境效益和企業營收情況等,讓成員們對格爾木市本地農業和環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走進河西農場萬畝枸杞園
實踐團還走進長江源村村史館,從一張張老照片里回溯三江源生態政策沿革,感受“守護草原就是守護命脈”的共識;走進農墾集團記憶館,銹犁與舊渠講述“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登上綠發海西州多能互補基地觀景臺、走進河西農場萬畝枸杞園,感受綠色能源與綠色產業在柴達木盆地同頻共振。
回望光熱塔與枸杞林的今日景象,實踐團成員們更覺肩頭責任。他們將把調研所得帶回校園,繼續跟蹤清潔能源與特色農業研究,把論文寫在三江源頭,把技術帶到田間地頭,用專業所學服務地方發展,用青年行動守護高原生態,讓綠色成為格爾木最鮮亮的底色。
通訊員 方張煜 李泓逸
(通訊員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