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將盡,蘇州滸墅關大運河西岸的科棲產業園迎來運營一周年。作為轄區首個“工業上樓”示范園區,這座摒棄傳統單層廠房模式的現代化園區,以“空間向上拓展”推動產業“質效向高躍升”,實現土地集約、企業集聚、效益提質的多重突破。截至目前,產業園入駐企業50余家,總體入駐率超90%,畝均稅收突破100萬元。

暑氣蒸騰,科棲產業園6號樓9層的“垂直工廠”內卻涼意十足——吉事勵電子(蘇州)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專注進行充電樁檢測設備的模塊測試與組裝。這座顛覆傳統工業區形態的產業園,建有6幢4至9層的廠房與1幢11層的高層研發樓。高標準工業電梯、合理承重結構與分層產業布局,吸引一批高端裝備、綠色技術、生物醫藥領域企業“登高入駐”。
“‘工業上樓’不是簡單的企業堆疊,而是生產空間的系統性重構。”科棲實業總經理施香文介紹,“工業上樓”使土地集約利用率提高200%,同等面積土地的企業承載量“從1增至3”,如今多數廠房已一房難求,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了效益最大化。
“以往跨域奔波協調的供應鏈,如今變成電梯可達的流水線。”吉事勵電子是最早入駐產業園的企業之一,總經理劉興棘感慨地說,為適配高層廠房,吉事勵主動調整生產流程,將大件產品合理拆分。入駐產業園后,企業與園內正泰電器、中測檢測迅速形成穩定合作關系:正泰電器的電壓、接觸器可直接送達吉事勵裝配產線,而中測檢測成為了吉事勵電源類產品的穩定用戶。
在“上下樓即上下游”這一創新生態中,企業物流與溝通成本顯著降低,產業鏈協同效應在產業園垂直空間中持續放大。上個月,吉事勵剛向國家電網交付價值數百萬元的訂單,近期又成功中標三一重工檢測裝置項目,生產排期緊鑼密鼓。
當前,圍繞電子信息、智能裝備、新能源領域,產業園已自然形成高度集成的內部產業鏈,企業從物理空間集聚邁向創新網絡融合。瞄準高產值、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方向,產業園嚴格遴選入駐企業,推動制造業向“智造”跨越。施香文介紹,目前園內5幢廠房已全面入駐投產,整體畝均稅收突破百萬元,土地產出效益遠超傳統工業區,逐步形成“科技賦能、精益生產、高端輸出”的產業升級路徑。
(蘇報記者 顧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