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新學期開學后,南京市雨花臺區數字大道上的宸閱府小區旁,迎來了一批批學生。一座“名校”已悄悄揭開面紗——小區旁的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數字城學校,已經正式啟用。
如果從空中俯瞰雨花“鐵心橋—西善橋”地區,會發現中華中學雨花校區、中華中學附屬雨花初中均已投用,南師附中、金陵中學、中華中學3大名校均已落戶“兩橋”。
數字大道沿線,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雨花院區正在進行室內精裝修、醫療專項和景觀綠化施工,去年底開業的雨花萬象天地已變身“網紅商業綜合體”,江蘇首座高線公園雨花數據線公園正以“炫彩之姿”躋身“人氣頂流”……

高質量城市更新是以人民城市理念為引領,以存量空間優化改造為核心,通過功能提升、生態修復、文化傳承和多元共治,推動人居環境改善、產業升級和消費擴容協同發展。
去年6月,南京以全國第一的成績入選中央財政首批支持的城市更新試點城市,也是我省唯一入選城市。今年7月,南京更獲評A級,成為全國15個試點城市中的“優等生”。在雨花臺區,一場城市更新的“持久戰”早已打響,自2014年起啟動城市更新改造,11載繡花功夫精雕細琢,雨花打造出城市向“新”生長的“兩橋”范本。
更新之基:規劃先行視野高遠
“油坊村、賈西新村、賈東村、汪家村……小時候家門口都是村莊、農田和小廠,地名都是村。”鐵心橋居民李莉還記得,自己的好閨蜜每天要穿過油坊村的小路,艱難地從鐵道口進入205國道“進城上班”。
被繞城、繞越、寧蕪鐵路、秦淮新河圍合割裂,僅有兩條道路進出,主城聯通南北、東西方向的骨干道路在此中斷,內部沒有一條完整道路;綜合功能缺乏,幾乎沒有完整意義上的商品房小區,教育、醫療、文化設施嚴重缺乏——這就是11年前,占地約21.4平方公里的“兩橋”地區的情況。
11年前的雨花臺區,缺乏暢通的交通路網、優質教育醫療資源、高端商業載體,總建筑面積70萬平方米的雨花客廳,也要在3年之后的2017年9月才開業。而“兩橋”的城市更新改造,則在2014年就明確了以建設現代化、高能級城市為目標,積極與國內國際一流設計單位深入合作,研究制定高品質、可持續的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確保“兩橋”發展定位“緊跟時代、走在前列”。
獲得過200余項國際、國家及省市級獎項的上市公司深圳蕾奧,為“兩橋”編制了“一核三心”空間布局的頂層設計,SOM、世邦魏理仕、北京土人等世界知名規劃設計企業組成專業團隊,編制完成涵蓋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等6項專項規劃。
雨花新城規建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兩橋”地區的更新改造“拆改留”兼有,約2140公頃的面積分為3個區域——現狀保留區、綜合整治區和更新改造區,各占約三分之一面積,具體情況不同,更新改造的策略也各有側重。
現狀保留區重“保護”,保障生態系統安全,守護好“兩橋”的綠水青山。綜合整治區主要分布岱山保障房片區、福潤雅居、春江新城、梅山生活區等地,實施城市“微更新”,下“繡花功夫”對老舊小區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更新改造區側重拆除重建,并同步開展道路、學校、醫院、社區服務中心、商業綜合體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這一區域的“更新”,雨花臺區直指“高大上”的追求愿景。
“土味十足”的“城市洼地”也有高端大氣的“野心”與夢想,“兩橋”城市更新的基石是“規劃先行、視野高遠”。中建科工集團雨花數據線公園項目技術總工單希明說:“2022年夏,雨花舉行專家咨詢會,確定建設數據線公園。設計團隊的調研考察研判用了近一年時間,反復比較廈門的立體交通、成都的天府綠道、福州的城市森林步道,最終是紐約2.4公里的高線公園給了最大啟發。”
今年“五一”,數據線公園正式開放,日均游客近萬人次,“空中公園”帶給市民十足的驚喜。緊隨其后,中通服咨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又為公園打造了智慧化項目,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設計架構之初,我們就確定了‘科技穿透空間、文化點亮場景、數據賦能民生’的創新路徑,希望成為國內一流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創新示范、數字化賦能城市更新的雨花標桿。”甚至,數據線公園的保潔采用了機器人和自動清掃機,還有“智能門衛”把關高線段進出口,不讓電動車駛入。
11年前“兩橋”的兩條進出道路,經“提前規劃超大規模”實現迭代,地區先后開工建設主次干道43條、約39.35公里,完工通車雨航大道、數字大道等41條主次干道,通車總里程達38.29公里,片區交通便捷、內連外暢,與周邊河西、南站、江寧等板塊實現快連互通。
更新之魂:以人為本配套高端
8月24日,暑假的最后一個周日,雨花萬象天地照例迎來了超大客流。“與南京新青年共赴有為時代,中國(南京)軟件谷69—130平方米新青年社區”,聯發雨花新澍的展位前,聚集了不少帶娃的年輕家長。一樓大廳的淘氣堡樂園、下沉廣場的美食空間……在三五公里范圍內高端商貿綜合體鱗次櫛比“拼殺”的情形下,這里的“人氣值”毫不遜色,節假日日均客流10萬人次已成常態。
“兩橋”片區更新改造的11年,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缺什么補什么”,更新之魂就是為群眾提供“全齡段優質教育、現代化精準醫療、高品質宜人環境”。
“配套高端”絕非虛詞。2022年9月,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雨花院區在“兩橋”正式開工,項目床位規模1500張、總投資約33.37億元。
如今,雨花臺區的這座首家三甲醫院已“初露崢嶸”,已完成二次結構及室內粗裝飾施工,外立面幕墻完成80%、機電安裝完成80%。病房和樓道不是單調的白色,而是木質色為基底搭配潔白的墻面,總建筑面積約26.97萬平方米的醫院外形蘊含了“帆船”“花瓣”“孕育”等要素,明年下半年醫院將交付院方開張運營。
11年,“兩橋”累計規劃、改造、新開工建設公共配套項目47個,持續導入優質配套,提升城市宜居品質。“兩橋”先后引進中華中學、南師附中、金陵中學、江蘇省人民醫院等名校名院,新建、改擴建學校13所均已交付。今年共交付梅山高中改擴建一期、南師附中數字城學校、金陵中學岱山分校擴建、中華中學附屬小學及幼兒園、雨花實驗幼兒園共5所學校。
總面積18萬平方米的雨花城市公園、全長約8公里的雨花數據線公園、全長約6.4公里的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一期)等公園綠地,已經在“兩橋”建成開放,雨花濱河體育公園等功能性綠地正在興建,賦予了城市公共空間新的形態,讓城市變得更加宜居、智慧、有韌性,越來越多的“民生愿景”轉化為“幸福實景”。
今年5月,雨花臺區又發布了《高質量人口人才政策12條》(后稱“人才政策12條”),圍繞“愿意生、引得進、留得住、過得好”目標,全力構建從生育養育到創業就業的全周期支持體系,“以人為本”實施“更新”的“兩橋”,成為越來越多“新雨花人”的“承載區”。
更新之效:打造主城價值高地
雨花“兩橋”高質量的城市更新,既是破解城市發展難題的“鑰匙”,更是推動經濟循環的“引擎”。
“兩橋”的更新之效,在于地區正躋身主城價值“新高地”。
今年一季度,“兩橋”地區連續成功出讓3幅地塊。保利鳳起云臺、萬科朗拾雨核已清盤,建發璞云府、保利荷雨瑧悅的建設與銷售“熱氣騰騰”,聯發雨花新澍公開時吸引一大波年輕人參觀,“雨核”A1-1的四代宅規劃剛出,買房人就放棄了在其他區域買房的計劃,坐等這個盤……
為何坐等?南師附中數字城學校初一學生潘柯文的父親說了一件小事,“學校每個教室都配備了智能掃描批改機,孩子的作業實時批改,同步上傳云端發給家長,這機器在南京學校里是獨一份,小細節能看出高標準。”
隨著片區優質公共配套加速落地,“兩橋”先后吸引了華潤、電建、世茂、金基等一批全國百強房企先后落地投資。片區累計掛牌出讓16幅地塊,圣戈班片區、徐工片區、雨花數字城核心區的城市形象日益完善。華潤項目建設總建筑面積超過110萬平方米,住宅部分已陸續交付,雨花萬象天地商業綜合體已正式開業,150米和120米高寫字樓正加快推進招商。
“雨核”的崛起,帶來了“虹吸效應”,雨花數字城核心區華潤商務一期、雨花數字城法律智慧服務產業園、浙大網新人工智能產業園等項目,為產業擴張提供了增量空間。雨花數字城核心區已引入1家院士研發中心、1家國家備案眾創項目品牌企業,今年計劃繼續加大力度引入從事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制造、軟件開發高新技術企業或新型研發機構。
“兩橋”蝶變,變得“吸睛又吸金”,城市界面與整體氛圍越來越好,“人才的密度+活力濃度”,讓雨花迸發出強大磁力。這里既是產業與機遇交織的“強磁場”,更是生活與幸福共鳴的“新坐標”。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城市發展動能轉換,一頭系著民生福祉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城市更新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增強發展潛力、優化發展空間,推動城市業態、功能、品質不斷提升”。在雨花“兩橋”地區,聚焦基礎設施、公共配套、產業導入等核心環節,“以人為本惠民生,千方百計促發展”城市向“新”生長的步履,仍未停歇。
【記者手記】
“兩橋”煥新啟示:城市更新的高遠追求
歷時11年,南京雨花“兩橋”地區完成了一場深刻的城市蛻變。從舊貌換新顏,到民生配套的全面提升,從區域價值的飛躍,到人氣與市場的雙豐收——這一更新實踐,提供了一部城市改造的“范式作品”。
城市更新,規劃先行,追求須“高遠”。在十多年的持續努力中,規劃者摒棄短視思維,堅持以高標準定位引領城市空間重構、功能重塑和品質升級。無論是交通路網的優化、公共服務的布局,還是生態空間的營造,都體現出對城市發展規律的尊重和對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回應。
更新成效,首在民生,落腳于“宜居”。“兩橋”地區在改造過程中,始終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公共服務不足的痛點,更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兩橋”逐漸成為一個不僅“好看”而且“好住”的宜居之地,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人氣爆棚”的良性循環產生。
區域價值,因更新而提升,發展因升級而可持續。“兩橋”的實踐表明,真正的城市更新能夠釋放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通過高標準的環境營造和功能注入,昔日的城市“洼地”轉變為發展“高地”,土地價值、產業價值、居住價值得到全面重估,也為區域進一步發展積累了資金和動能,形成“投入—提升—收益—再投入”的可持續循環。
“兩橋”的“更新”,歸根結底在于其堅持了一種以人為核心、以品質為導向、以長遠為視野的城市更新模式。它證明,城市更新不是一筆簡單的經濟賬,而是一本關乎城市未來、關乎市民福祉的戰略賬。
當前,中國城市發展正從外延擴張轉向內涵提升的新階段,“兩橋”地區的煥新之旅提醒我們:城市更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久久為功;是一種價值追求,需以人為本;是一次發展機遇,需乘勢而上。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于潔塵
通訊員 蔡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