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各設區市1—7月經濟運行情況陸續出爐。今年以來,全省上下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加快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實。“北京西路瞭望”對相關數據進行了梳理,發現諸多亮點。
先來聚焦工業領域。作為實體經濟的核心載體,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更是工業體系中的“骨干力量”。若將整個工業經濟比作一座堅實大廈,規上工業企業便是支撐起這座大廈的“頂梁柱”。經濟“壓艙石”能否筑牢、工業經濟韌性是否強勁,都與這一中堅群體的發展態勢緊密相連。
江蘇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高質量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在此背景下,“北京西路瞭望”注意到,江蘇多地工業經濟表現亮眼,交出了遠超全省平均水平的“成績單”:
蘇州1—7月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7267.7億元,同比增長4.5%;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
徐州1—7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列統的38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28個行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長面達73.7%。
南通1—7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其中7月當月增長6.8%。
淮安1—7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0.0%,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
鹽城1—7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列統的36個工業行業大類中,26個行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長面達72.2%。
深入分析這些數據不難發現,江蘇多地工業經濟亮點紛呈:蘇州經濟體量龐大仍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7.8%的同比增長,淮安以10%的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展現強勁爆發力,徐州、鹽城則以列統工業行業大類超七成的增長面體現出產業發展的廣譜韌性。除了各有側重的優勢外,這些“優秀答卷”背后還存在一個關鍵共性——先進制造業正逐步成為工業增長的核心助推器。
以具體數據為例:蘇州1—7月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5417.3億元,同比增長6.9%,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升至56.5%,較去年同期提高2.0個百分點;南通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對整體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升。這一系列數據充分表明,先進制造業正在為江蘇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再來看服務業。服務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1—6月,全省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1%。
具體到各市,上半年一些亮眼的“成績單”頗為引人注意:無錫第三產業增加值4093.63億元,同比增長5.1%。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204.6億元,同比增長5.7%;鎮江新業態新動能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47.4%,拉動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6.8個百分點;揚州服務業增加值1974.32億元,增長6.4%,連續六個季度呈現逐季增長態勢,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2.2%,為近年來占比最高,成為全市經濟“第一大板塊”。
值得關注的是,宿遷1—6月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達40.9%;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分別增長55.4%、39.4%、21.1%。
最后將目光投向消費。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落地,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加快拓展文化、旅游、體育等服務消費,統籌“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各項創新性政策舉措協同發力,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以舊換新政策成效持續顯現。
在南京,1—7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60.22億元,同比增長4.4%,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通信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2.9%、22.3%、23.4%,可穿戴智能設備零售額增長424.6%,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45.8%。
常州1—7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37.5億元,同比增長2.6%,限額以上通訊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新能源汽車類商品累計零售額分別增長60.1%、39.9%、19.2%和5.9%。
連云港在消費領域的表現同樣亮眼。數據顯示,7月份,連云港各類智能產品銷售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其中智能手機同比增長19.3%,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同比增長42%,可穿戴智能設備更是迎來爆發式增長,同比激增540%。
1—7月,泰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6.9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其中,7月份當月實現161.9億元,同比增長3.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
……
前行是最響亮的奮斗宣言。相信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江蘇班”的伙伴們全力沖刺,定能創造全年經濟社會發展更好成績。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徐睿翔 陳珺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