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澳生產車間。 資料圖片
屋頂光伏鋪展“藍色海洋”,智能車間躍動數據脈搏,廢棄資源上演循環“魔法”——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揚州正在建設的智慧零碳園區的現實圖景。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工業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載體,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綠色轉型壓力。2023年5月,揚州經開區啟動智慧零碳園區建設試點示范,在加速綠色產業集聚、零碳能源供給、碳足跡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試、創新探索。
“建設智慧零碳園區,不僅要實現碳減排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調優結構,走出一條‘產業升級、生態優先、創新驅動’的綠色發展新路徑。”市委常委、揚州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張利表示。
歷經兩年建設,智慧零碳園區如何“減排不減速”,勇當“碳”路者、奮力向“綠”行?記者就此展開了深入采訪。
能源利用“加減法”該怎么做?
在晶澳晶山園區廠房屋頂上,近15萬平方米的藍色光伏組件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晶澳充分利用“屋頂資源”,將太陽能轉化為電力,帶動企業電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以此實現每年發電量約2300萬千瓦時,節省標煤7000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3000噸。“我們測算過,企業自己投入建設,3—5年就能回本,而光伏組件總發電周期可以持續25年。”晶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開展光伏發電,他們還匹配了高效能源站、節能改造、余熱回收、綠色降碳控制等系統,建成了揚州市首個零碳工廠。
這是揚州經開區推進智慧零碳園區建設,以發展“含綠量”提升經濟增長“含金量”的寫照。
什么是智慧零碳園區呢?
“想象一下,一個工業園區不僅產業集聚度高,制造業企業密集,還能做到能源消耗最低、碳排放趨近于零。”揚州經開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智慧零碳園區是指在園區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全方位系統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依托零碳操作系統,以精準化核算、數字化整合、智慧化管理,實現園區內部碳排放與吸收自我平衡,生產生態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園區。
為了高位推進智慧零碳園區建設,揚州經開區形成“政策引領+項目驅動”雙輪機制,相繼編制出臺了《智慧零碳示范園區建設實施方案》《零碳園區試點建設方案》等政策文件,遴選了晶澳、阿特斯、通利3家企業以及綜保區、港口物流園、樸席智能制造產業園3個產業園為代表布局“3+3”試點,先后開展儲能電站、微電網系統、碳中和展示平臺、零碳工廠等建設。

“零碳不是不排放,而是要求碳排放總量穩步減少,清潔能源利用越來越多。”該負責人表示,一方面做“加法”,加大綠色清潔能源供給;另一方面做“減法”,降低能耗。
首先是拓展綠色能源。從生產車間到食堂再到辦公樓,在揚州經開區,大量高效光伏組件被安裝在屋頂。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區已備案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近200個,已并網超300兆瓦,較2020年底容量新增了4倍,年可發電3.3億千瓦時,節約標煤9.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6.6萬噸。
利用高效能源站將原本被浪費的能量合理利用,也是減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徑。揚州經開區已建成7座能源站,其中總投資2.2億元的樸席區域綜合能源站是江蘇省最大的工業區域綜合能源站,實現了電動汽車充電、壓縮空氣、配變電、制冷、光伏、儲能“六站合一”,年節約標煤0.3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0.92萬噸。
鼓勵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打造綠色工廠。目前全區累計建成中集、海信、永豐余、阿波羅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亞普、晶澳、通利、潤揚等省級綠色工廠11家。
與此同時,零碳建筑、零碳市政工程、充氫站、氫能公交車、清潔能源動力交通工具、電子紙顯示公交站臺等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智慧零碳園區、推進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一環:二電廠與亞東水泥、圣戈班組建共生體,電廠廢渣“涅槃重生”成環保建材;廢棄秸稈“煥發新生”,永豐余生物紙漿年消耗生物秸稈14萬噸,相當于減少砍伐森林20萬方,減排二氧化碳40萬噸……
如今走進揚州經開區,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正在發生。
零碳園區的“智慧”體現在哪?
在揚州的智慧零碳園區,藏著不少“黑科技”:光伏組件像向日葵一樣追著太陽跑,每度電都有“身份證”,AI管家24小時待命……這些,都靠一個“最強大腦”在指揮,那就是揚州經開區的能碳管理運營平臺。
碳排放總量、日外購電力、重點企業能耗……走進揚州經開區國控集團零碳辦公園區辦公樓,“能碳大腦”平臺大屏幕上實時更新著園區的各項能碳數據。
當前零碳園區運營復雜度已遠超傳統單一能源供應,提升運營能力、利用數智技術進行高效管理是唯一解決途徑。自智慧零碳園區開始建設以來,揚州經開區便聯手業內知名企業朗新科技成立項目運營主體朗越科技公司,集成優勢資源對關鍵技術開展科研攻關,打造新一代能碳管理運營平臺。
“如何讓園區更智慧?關鍵就在于這個能碳管理運營平臺,它相當于聰明的大腦。”朗越科技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平臺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著力構建能碳管控、虛擬電廠兩大系統,打造覆蓋“源網荷儲”全場景的智慧能源管理體系。
數字化技術重塑了園區的能源效率與管理能力。“通過一塊可視化大屏,基于‘能碳大腦’平臺,就能實時掌握園區綜合用能、綠電占比、碳總量碳減排碳資產等情況,對光伏發電、儲能數據及充電樁使用情況進行全面監測。”該負責人表示,平臺可提供能碳管理決策、管控監測、降排降耗、產業規劃、運行分析、綠色交易等諸多功能服務,為園區能源管理和資產運行效率提升及綜合降本提供有效決策支持,最終達到“能源消耗最低化、經濟效益最優化”。
“預計到今年年底,揚州經開區零碳示范園區可實現可再生能源自供給比例超過50%、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達到60%、綠電消費比例達到60%,實現建成低碳園區、省零碳發展先行示范園區的總體工作目標。”揚州經開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零碳園區正成為技術創新的試驗場,這些創新實踐推動園區從“能耗大戶”向“綠能樞紐”轉型。據悉,揚州經開區下一步將著力推進水、電、氣等基礎能源和光、儲、充等“應接盡接”,及時監測企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數據,同時依托虛擬電廠新興形態,構建智能微電網。未來智慧零碳園區智能化程度將不斷提高,各種先進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園區的自主運行和智能管理,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園區產業“綠色競爭力”如何提升?
走進川奇光電的無塵生產車間,一塊塊電子墨水屏在精密設備中飛速流轉,通過數十道工序源源不斷被生產出來,為亞馬遜、索尼、夏普、華為、小米等全球知名品牌產品提供配套。
“‘含綠量’‘含智量’的提升,讓企業牢牢掌握了電子墨水屏的‘話語權’。”川奇光電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生產線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不斷優化電子紙制作工藝,加快生產線“零碳”制造進程,“生產線單片產品的能耗降低了50%,不良品率下降了55%。”
園區另一家入駐企業——阿特斯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生產線讓人驚嘆:一臺臺工業機器人的“機械臂”靈巧飛舞,數百臺AGV小車穿梭往來并與機器人共享生產數據,設備運行狀態、訂單執行情況、生產耗時分析等數據實時顯示……
作為一家光伏“超級工廠”,阿特斯大規模采用AI視覺技術、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我們實現了工廠對研發、銷售、采購、生產、財務、成本等關鍵業務環節的線上協同管控。”公司負責人介紹,生產線自動化程度高達90%以上。
“零碳園區的建設有助于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揚州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全球碳關稅壁壘正在加速形成,綠色低碳是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途徑,零碳園區、零碳工廠生產的綠色產品,將成為暢行全球的“綠色通行證”。
數據顯示,1—7月,川奇光電實現外貿出口額22.41億元,同比增長86.33%。“經開制造”太陽能電池片和高效組件成為國際市場上的“香餑餑”,出口量大幅上漲。
近年來,揚州經開區堅持全產業鏈發展,上下游協同降碳,通過發展“以綠制綠”“以綠智算”模式,助力新興產業降低碳足跡,提升相關產品“綠色競爭力”;同時有效引導傳統產業探索深度脫碳新路徑,打通“任督二脈”,推進傳統產業深度綠色轉型。
目前,在揚州經開區,光伏、風電、氫能、儲能等產業已經成為園區“綠色名片”。其中,光伏行業全球排名前五的企業有3家落戶揚州經開區,晶澳建成30GW電池+15GW組件集團最大制造基地,阿特斯14GW硅片+14GW電池片+14GW組件項目相繼建成,天合電池組件雙10GW項目已經投產;風電行業遠景1500萬片風機葉片、泰勝400套風電塔筒等項目已經量產;氫能行業天合氫能1.5GW堿性電解槽制氫設備項目建成投產;儲能行業阿特斯10GWh儲能電芯及儲能系統計劃三期建設……
“智慧零碳園區正成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成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綠色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揚州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胡春風表示,將以智慧零碳園區為抓手,加快能源供給和需求一體低碳零碳轉型,為綠色生產力發展打造更豐富的場景載體,不斷催生綠色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打造符合國內外綠色經貿規則的產業集聚新高地。
通訊員 揚開萱 記者 生鋒 梧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