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規范住房租賃市場的《住房租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發布,并將于9月15日起施行。作為我國首部專門規范住房租賃的行政法規,《條例》從居住環境、租賃關系、資金安全、糾紛解決等方面作出規定,對規范住房租賃各相關主體行為、健全監管機制、完善租購并舉住房制度、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都有重要意義。
“租購并舉”是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大方向,黨的十九大、二十大都明確要求加快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再次進行了強調。經過多年的大力推動,我國住房租賃得到長足發展,成為新市民、青年人解決住房問題的重要途徑。租得穩、住得好,承載著許多新市民、青年人的美好期盼。居住問題也是民生問題,住房租賃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僅關乎民眾的居住質量,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公平與穩定。《條例》的出臺,恰是嚴格市場秩序、推動“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邁進的關鍵,彰顯保障民生的政治擔當。
雙向保障定權責,彰顯執政為民溫度。條例針對住房租賃的現實痛點難點,在平衡租賃雙方利益的基礎上,適度傾斜保護承租人合法權益,凸顯了民生底色。一方面,明確租賃合同核心要素,對租期穩定性、租金標準、房屋修繕責任作出標準化規定,從源頭減少糾紛;明令禁止暴力驅趕租客、克扣押金,直擊租客“痛點”。另一方面,依法保護房東權益,對租客損壞財物、惡意欠租等行為明確追責,實現“保租客”與“護房東”有機統一。政策落地需堅持黨建引領,深化基層調研,通過廣泛宣傳與協同治理,避免“紙上規定”脫節實際,讓條例成為守護居住尊嚴的“防護盾”。
系統治理疏堵點,錨定高質量發展導向。《條例》聚焦租賃市場“信息不對稱、監管不到位、服務不規范”痛點,以系統思維打通堵點,契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針對虛假房源、“黑中介”亂象,強化房源信息審核、規范租賃機構行為,明確網絡平臺核驗責任,從源頭凈化市場;同時鼓勵長期租賃、規范租金調整,既減少群眾搬家困擾,也為房東帶來穩定收益,實現“民生保障”與“市場活力”雙贏。執行中需以“放管服”改革為牽引,嚴懲虛假信息、違規操作等行為;依托數字化手段建設全國統一租賃服務平臺,實現房源核驗、合同網簽、資金監管“一站式”服務,讓“高效安全”轉化為群眾可感知的成果。
著眼長遠促轉型,服務國家戰略布局。《條例》的出臺與施行,是在加快建立租購并舉住房制度上邁出了關鍵一步,也健全了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有關基礎性制度。對房企而言,這既是轉型“考題”,更是服務國家戰略的“機遇”——隨著房地產市場進入新階段,從“開發—銷售”向“開發—運營”轉型、參與租賃市場建設成為必然。《條例》通過規范市場環境、明確政策方向,為房企轉型提供清晰賽道,引導其聚焦長期租賃與保障性租賃住房,提升租住品質。在此過程中,需統籌規劃、用地、融資、稅費等政策協同,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推動租購并舉從“制度設計”向“實踐落地”加速,夯實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基礎。
“人民群眾對實現住有所居充滿期待,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條例》的落地必將促進住房租賃市場高質量發展,為城市注入活力,讓奮斗者有溫暖港灣,為建設現代化國家匯聚民生力量。(王婷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