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易生蟲、涼亭不遮雨、單元廳墻面斑駁……這些老小區里的“小煩惱”,如今在南京江北新區盤城街道有了“暖心新解法”。為推動物業公司主動破解居民生活難題,今年,盤城街道創新推出“項目化獎補”機制,用真金白銀的獎補促實干。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街道各物業公司累計上報的36個改造項目已完成24項,67%的完工率讓民生“小工程”持續轉化為居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
告別“蚜蟲煩惱”,盤龍山莊70余棵樹木煥新

盤龍山莊小區移植易生蟲的樹木
“以前小區里的欒樹、楓樹總愛生蚜蟲,年年治理,效果卻不明顯。”提及小區過往的綠化難題,南京盤龍山莊小區的居民深有感觸。作為老小區,部分樹木下方規劃了停車位,每到夏天,蚜蟲分泌的黏液便會不斷滴落,不僅讓車主們頭疼不已——車輛表面常被黏膩物覆蓋,清理起來十分麻煩,滴落在路面上的黏液也讓行人倍感不適,居民們對此抱怨頗多。
“當時,我們49棟的業主代表站出來,向物業反饋了這個問題。”南京銀城物業盤龍山莊小區項目經理嚴芹回憶道。在收到居民意見后,物業團隊綜合考量,既要解決蚜蟲困擾,又要兼顧小區綠化的觀賞性,最終決定將易生蟲的樹木更換為桂花樹苗。“總共涉及70多棵樹,我們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今年5月份完成移植。后面等這些桂花樹綻放,到時候小區里就能飄滿桂花香了。”嚴芹說。

盤龍山莊小區種上了桂花樹
談及此次樹種優化工程的推進,嚴芹提到,項目獎補機制為物業工作提供了有力激勵。“把民生工程做實做好,居民們滿意度提升了,主動繳納物業費的意愿也更強了。”“解民憂”與“促服務”的良性互動,不僅改善了小區環境,也進一步拉近了物業與居民之間的距離。
涼亭加頂、墻面煥新……微改造讓老小區“逆生長”

盤福雅苑涼亭改造前
這種在細微處點亮居民生活的“微改造”,存在于盤城街道的各個小區。“我們這是拆遷安置小區,住著不少老年人,平時大家帶娃在小區里活動,就盼著有個舒服的歇腳地,對休憩設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南京紅潤盤城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盤福雅苑項目負責人王蔓薺介紹。此前,小區內雖設有兩個涼亭和兩個長廊,但均為木制結構,投入使用后,不少老年人反映其既不遮風也不防雨,難以滿足日常休憩需求。

盤福雅苑涼亭改造后
在充分收集居民意見、摸透實際痛點后,物業團隊迅速制定改造方案,針對兩處休憩設施啟動“加頂升級工程”。如今,這里已然成了小區最熱鬧的“溫馨小天地”。“現在的涼亭長廊加了鋼化玻璃,能有效遮擋烈日暴曬與風吹雨淋,既好看又實用!”居民李阿姨告訴記者:“加頂后還做了亮化,晚上也有好多老年人聚在一起聊聊天,可熱鬧了。”
盤福雅苑單元廳改造前
除了休憩設施,小區單元廳的“煥新”也讓李阿姨直呼貼心。記者了解到,部分單元廳墻面出現坑洼,讓居民“回家的第一印象”打了折扣。為此,物業重點對8棟樓的11個單元廳進行全面出新:墻面重新修繕平整,還貼心貼上一米高的瓷磚。

盤福雅苑單元廳改造后
“現在進單元門,看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墻面,亮堂多了!”李阿姨說,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大家真切感受到生活品質的提升,“我們交的物業費花在了哪兒,一眼就能看到,住在這里特別有歸屬感和幸福感。”
創新項目化獎補機制,36個項目推進順利
這些暖心變化,背后離不開機制支撐。為調動物業公司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的積極性,盤城街道創新推出激勵機制,以“項目化獎補”為核心抓手,通過明確目標、細化流程、強化督導,督促物業公司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切實改善居民生活品質。
今年上半年,盤城街道已組織各物業公司圍繞“小區安全提升”“綜合環境改善”兩大核心方向,申報2025年度擬實施項目明細。盤城街道城鄉建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徐漢寶介紹,為確保項目落地見效,通過“聽取匯報+現場查驗”雙重方式,動態跟蹤項目進展,壓實物業責任。驗收時,不僅要對比改造前后的實景照片,直觀呈現改造效果,更會將居民滿意度作為衡量標準之一,每年至少自行開展一次業主滿意率調查,充分聽取居民對改造成果的評價與反饋。驗收通過后,街道將依據項目實際成效核算補助金額后兌現獎補。
據統計,盤城街道各物業公司累計上報項目36項,涉及資金約180萬元;截至目前,已完成24項,完成率達申報工程量的67%,項目推進成效顯著。
未來,盤城街道還將通過這一機制持續發力,進一步推動街道物業服務行業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為居民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環境。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蘇寧
(受訪對象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