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之濱連云港,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加持,讓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港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9月22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采訪采風活動在南京啟動,采訪團沿水脈前行,記錄“水韻江蘇”時代風采。9月24日,采訪團來到連云港。

水脈連著國脈,水情關乎國情。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都水利樞紐時強調,要確保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近五年來,江蘇治水興水的新篇章背后,正是無數青年將理想融入國家水網建設的動人實踐。當青春的腳步丈量江河堤岸,智慧的火花閃耀在泵站閘所,個體的奮斗便與國家的命脈緊密相連。
以創新實干攻克治水難題,需要青年勇挑重擔。在江都水利樞紐,青年技術團隊持續優化調度方案,守護著南水北調東線源頭的“水龍頭”;在太湖治理一線,年輕科研人員利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實現水質的精準監測與預警。他們用行動證明,青春是破解復雜水情的鑰匙,是推動水利事業現代化的核心引擎。正如連云港港通過“數智賦能”實現傳統作業模式的蛻變,水利領域的青年也正以技術革新提升水治理的效能與品質。
青春的價值,在服務人民、奉獻祖國的實踐中得以升華。治水興水,歸根結底是為了保障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支撐可持續發展。當青年工程師目睹清澈江水潤澤干涸的土地,當科研人員見證一度渾濁的河湖重現鳶飛魚躍,他們所收獲的不僅是職業成就,更是對“國之大者”的深刻體悟。這種精神富足,構成了青春最珍貴的價值坐標。
傳承水利精神,更需要青年一代的接續奮斗。從古之大禹治水到今天的長江大保護、國家水網建設,中華民族的治水史是一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奮斗史詩。“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正由青年賡續傳承。他們以水為師,涵養包容堅韌的品格,以永不懈怠的姿態,讓水利事業薪火相傳。
執青春之筆,蘸滿智慧與汗水,必能在祖國大地上描繪出更加壯美的水韻華章。從連云港的智能化碼頭到縱橫江河的水利樞紐,青春力量正以數智賦能,讓傳統領域迸發新活力,讓青春在奉獻中煥發絢麗光彩。(鐘宇/文 青聲漫語工作室/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