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鶴翔集,黃海灘涂上生機盎然。在這最熱鬧的時節,一場全球矚目的“綠色之約”如期而至。
9月24日至25日,以“美麗濱海: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25全球濱海論壇在鹽城舉行。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位代表齊聚一堂,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濱海區域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從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到2023年首屆全球濱海論壇會議成功召開,這份黃海之濱的實踐,正成為全球濱海治理的生動樣本,此次再聚首,他們,又將繪出怎樣的“生態答卷”?
萬物有靈 奏響生態交響曲
從空中俯瞰鹽城海濱,亞洲最大的海岸濕地——黃海濕地呈扇形匍匐鋪展,潮汐日夜滋養,灘涂至今仍在“悄悄生長”。這塊曾經無名的土地,如今成了生靈的家園,條子泥濕地里,萬千候鳥翩躚,野鹿蕩深處,暗夜星空璀璨。

這份獨特之美背后,藏著鹽城對生態的用心守護。
近年來,鹽城積極踐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成功實施條子泥“720”高潮位棲息地、全國首個海岸帶遺產地生態修復等項目;出臺《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讓濕地保護管理有法可依;更推進海岸線整治提升、沿海生態防護林建設、互花米草治理等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
“鹽城擁有可能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連片潮間帶灘涂,這片由長江、黃河泥沙千年沉積形成的沃土,不僅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躋身世界自然遺產行列”,南京大學教授、鹽城市黃海濕地研究院院長高抒接受采訪時表示,鹽城在濕地保護方面的探索對全國乃至全球自然遺產地研究意義重大。

對自然的珍視,換來最動人的回報。小青腳鷸種群“家族壯大”,丹頂鶴在這里“添丁進口”,越來越多生靈把鹽城濕地當作“永久家園”。截至2024年底,鹽城共記錄物種數4759種,較2023年底增加67種。
如今的鹽城,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2處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處國際重要濕地與1處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級市,濕地保有量達76.96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50.9%。“鹽城的實踐告訴我們,濕地不是發展的障礙,而是可持續發展的資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華及朝鮮代表卡洛斯如此評價。
追風逐日 畫出“風光”好圖景
穿行在鹽城沿海公路,目之所及是震撼的“能源風景線”。只見銀白色風車在海天間輕盈旋轉,深藍色光伏板陣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如果說,綠色是鹽城的底色,風與光則是她得天獨厚的“筆觸”。
這里地處黃海之濱,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每秒7.6米、遠海接近每秒8米,是全球海上風電開發的“黃金區域”。年平均光照時間約2280小時,年發電量利用小時數約1200小時,太陽能資源富集。

依托這份“風光”饋贈,鹽城成為新能源產業的“優等生”。數據顯示,鹽城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565.37萬千瓦,占全國總量13.4%、全球7%;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2006萬千瓦,是我國東部沿海首個“兩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翻開鹽城的綠能版圖,產業競爭力同樣突出。風電領域,金風科技、遠景能源等龍頭企業構建起全產業鏈,全國40%的海上風電整機、20%的葉片產自鹽城;光伏領域,集聚天合、阿特斯、晶澳等8家行業前10強企業,綜合產能全國居首。
“鹽城不僅在讓自身變得綠色,也在讓世界變得綠色。”巴基斯坦氣候變化部前部長馬利克·阿明·阿斯拉姆直言,鹽城既是少數在城市范圍內守護濕地生態的地方,也是為全球生產綠色能源裝備的制造高地。

近年來,鹽城還率先布局零碳轉型,走好綠色革命的“關鍵落子”。作為全國首批、江蘇首個碳達峰試點城市,鹽城以射陽港零碳產業園、大豐港零碳產業園、濱海港零碳產業園為先導,分別聚焦“綠電+新型電力系統”“綠電+氫能”“綠電+冷能”特色,在全國率先探索“能源清潔化、產業綠色化、設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的“五化”協同路徑,為沿海城市零碳轉型提供可復制的“鹽城方案”。
轉動的風機、閃耀的光伏板、涌動的綠電,不僅點亮了萬家燈火,更照亮了長三角乃至全國的零碳未來。這座黃海之濱的城市,正以“碳路先鋒”的擔當,探索出一條向海圖強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全球協同 打造美麗濱海新樣本
當前,全球濱海生態系統面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影響,在協調保護與開發方面存在巨大挑戰。面向未來,如何推動濱海生態保護從單點探索走向全球協同?本次論壇給出了務實答案。
論壇形成各方共識類、研究成果類、實踐案例類、合作簽約類等四大類成果。其中,《全球濱海生態系統狀況報告》是全球首份濱海區域系統性評估報告,填補了該領域綜合評估的空白;《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第二批)》收錄9個典型案例,涵蓋紅樹林、濱海鹽沼、沙質海岸等海岸帶保護修復具體實踐,為沿海地區統籌生態、安全與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除了知識成果共享,論壇“國際朋友圈”也在擴容。自2023年發布《全球濱海論壇伙伴關系倡議》以來,合作伙伴已由15家初創機構發展到覆蓋五大洲的25家成員單位,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加入,國際化、代表性顯著提升。
“伙伴關系是應對挑戰的最有力工具。”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斯科特·莫里斯表示,當前,各國需要攜手合作,不僅要交流經驗,更要加強協調,區域與全球合作能帶來更有效的結果。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副總干事斯圖爾特·馬吉尼斯提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全球濱海論壇高度重視,將通過加強多方協作與區域互聯,共同推動全球濱海環境邁向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東盟生物多樣性中心前主任特雷莎·蒙迪塔·林呼吁:“讓我們繼續守護和倡導濱海生態系統。這些充滿活力的空間,陸地與海洋在此相遇,也是我們未來繁榮的起點。”
中國國家濕地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雷光春說,面對氣候變化、生態退化與社會發展等多重挑戰,實現濱海濕地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共同推動科學創新、協同治理與公眾參與。他期待,中國能繼續在全球濱海濕地保護的舞臺上發揮引領作用,并與國際社會一道,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行走在黃海之濱,腳下的土地可能就有從唐古拉山漂移來的沙粒,這是大海、陸地、江河相遇交融的自然寫意。2025全球濱海論壇雖已落幕,但鹽城與全球伙伴共同書寫的“生態答卷”才剛剛起筆。“萬類霜天競自由”,濱海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也將孕育出更豐碩的成果。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孟曉晴 內容綜合自2025全球濱海論壇新聞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