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千年水韻,潤澤江蘇。在這片因水而興、依水而盛的土地上,治水的智慧始終與為民的初心交相輝映。一代代奮斗者以水為筆、以民為本,將安瀾興水、生態惠民的時代華章,深深寫入江蘇大地的壯闊圖景。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復興的偉業更需青春力量的接續奮斗,來自江蘇的高中生們以畫筆為媒,將千年治水智慧與新時代水利成就凝于尺素之間。
畫卷之上,流淌的不僅是江河湖海的水脈,更是綿延千年的文脈;筆觸之間,勾勒的不僅是巍峨大壩與縱橫渠系,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與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他們以獨特的觀察和青春的筆觸,生動展現了年輕一代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責任擔當。這既是青春的宣言,也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開發區分校(南京師范大學連云港實驗學校)高二2班 王紫涵:
“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水,孕育了生命,承載著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水運與國運緊密相連,水利的發展更是為國家的繁榮昌盛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作為新時代的高中生,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更應深刻認識水利發展的重大意義,積極思考如何為水利事業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水運,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動脈。從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到現代縱橫交錯的水運網絡,其在經濟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成為南北經濟交流的黃金通道,不僅促進了物資的流通,更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對古代中國的統一和繁榮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現代,水運憑借著運量大、成本低、能耗小等優勢,成為大宗貨物運輸的首選方式。長江黃金水道,是連接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紐帶,每年通過長江航道運輸的貨物量巨大,為沿岸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也將大量的工業制成品運往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有力地推動了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水利,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屏障。水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水利設施能夠調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在干旱地區,水利灌溉工程如坎兒井,通過地下渠道將天山的冰雪融水引入農田,滋養了干涸的土地,使沙漠邊緣出現了一片片綠洲,不僅保障了農業生產,還維護了當地脆弱的生態平衡;在洪澇頻發的地區,防洪水利工程如三峽大壩,發揮著攔洪、蓄洪、錯峰的關鍵作用,有效抵御了長江流域的洪水災害,保護了中下游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也為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態系統的穩定。
水利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驅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在水利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智慧水利應運而生。通過傳感器、衛星遙感等技術,我們能夠實時監測水資源的狀況,實現對水利設施的遠程監控和智能化管理;借助大數據分析,能夠精準預測水情變化,提前做好防洪抗旱準備,提高水利工程的運行效率和安全性。這些科技創新,讓水利事業如虎添翼,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保障。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如今,水利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作為新時代青少年,更應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實現水利現代化、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水運與國運的交織中,書寫屬于新生代的篇章。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編輯|童婷婷
青評指導教師|萬陽
設計|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