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南京市西康路校區,西北山麓上矗立著一座銅像。每逢新生入學或畢業季,學子們紛紛來到這里,于山花林蔭間,和老學長張聞天合影留念。


張聞天(1900~1976),江蘇南匯人(現屬上海浦東新區),1917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現河海大學),在校期間接觸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
1923年,時年23歲的“00后”張聞天便寫下“神預言”——“我不相信中國人會這樣的不爭氣為人家的奴隸的。我相信不久中國將成為一個光明燦爛的大國!為舉世以來所未有的大國!”
那時,身后是腐朽的封建統治,前方是晦暗不清的前路,張聞天舉擎起炬火,照亮一片嶄新的天地。
鶴鳴于九皋
聲聞于天
——《詩經·小雅》
1900年,張聞天出生在江蘇南匯縣一戶農家。離家不遠處有片蘆葦蕩,時有鶴群翱翔,啼鳴聲回蕩云天,村里長輩便用《詩經》中的“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為他取名,名為應皋,字聞天。

蘆葦蕩不遠處,有片海塘叫“欽公塘”,得名于清朝的南匯首任知縣欽連。舊時,南匯面朝東海,飽受海嘯威脅,“民死十之六七,五畜無存”。欽連率全縣民眾共筑海塘,定海攔潮,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幼時的張聞天,便憧憬著能像欽連一般治江治海,造福人民。
1915年,在“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時代大潮中,張謇聯合黃炎培、沈恩孚等人,在南京創立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為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水利技術人才的高等學校。

1915年校舍(現南京鼓樓區湖南路10號)
1917年夏天,17歲的張聞天無意中從上海《申報》看到了河海的招生廣告,立即被其吸引。7月15日至17日,經過三天緊張考試,張聞天以第22名的成績成為河海“正科”第三屆的學生。
工程學校的學習和訓練,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注重實證、講求實用的素質,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貫穿了張聞天的一生。學校重視英文的訓練,要求學生達到“譯讀寫作”的層次,幾乎所有專業課程教材均為英文,講課也多用英語,這使得張聞天早在五四運動前就能閱讀英文版馬克思主義著作。圖書館里的《新青年》《申報》《救國日報》等刊物,激蕩著愛國學子們的思潮,他們常在課余飯后談論“改造中國”的問題。

圖書館閱覽室
起革命的 要是勞農界人
(即工人和農民)
——張聞天,1923年《社會問題》
1919年,張聞天進入河海的第三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13所學校3000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舉行示威游行,如一聲驚雷響徹中國大地。
那時,河海學生大多是來自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四省的公費生,出身貧寒,與勞動大眾有天然的親切感情。消息傳到南京,張聞天等愛國青年群情激奮,連夜成立聲援北京學生活動小組,率先通電聲援、罷課,積極開展宣傳組織工作,成為南京地區的中堅力量。
張聞天意識到,在國家存亡千鈞一發之時,只有廢除賣國政府,才可使中華民族免于沉淪苦海。6月23日,《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創辦,張聞天是發表評論最多的作者之一。他的文章言簡意明、尖銳潑辣,針對巴黎和約、鐵路借款、南北議和等國內外大事,強烈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政府,批判封建主義思想,深刻回擊反對新文化運動的逆流。

張聞天發表《社會問題》一文
彼時,國內還沒有《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大眾不知馬克思主義為何物,中國共產黨也尚未成立。19歲的張聞天在《社會問題》一文中,便得出了中國革命不同于歐洲舊式革命,要靠工農(即“勞農界人”)起來徹底推翻封建統治的結論,同時介紹《共產黨宣言》十條綱領,成為江蘇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
火熱的愛國運動中,張聞天與同校學長、茅盾的弟弟沈澤民結識,二人志同道合,結為摯友。1919年7月1日,李大釗等人在北京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沈澤民等人在南京發起南京分會,張聞天隨之加入。
1920年2月,學會刊物《少年中國》發布一則入會消息,“本會于去年十二月今年一月共加入會員三人:張聞天(江蘇)、芮學曾(山西)、毛澤東(湖南)”。那年,20歲的張聞天和27歲的毛澤東是否相識不得而知,但兩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中國少年精英,盡數在此”。

1921年7月,張聞天出席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大會(三排右一為張聞天)
1920年5月,張聞天和沈澤民結伴赴日本留學。1921年,二人重返南京,帶動更多河海學生接觸馬克思主義并走上革命道路,河海也因此被譽為“紅帽子大學”。這一年,沈澤民經由哥哥茅盾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為最早的58名黨員之一。

沈澤民(右一)與張聞天(中)赴日本學習臨行前與茅盾的合影
親愛的媽媽,你的長虹
將認真的做一個
無私的光明的找求者了
——張聞天,1925年《飄零的黃葉》
在波瀾起伏的愛國運動中,張聞天日漸意識到,“要戰勝這個社會,必須有聯合的力量,單靠個人的文藝活動,是做不到的,而共產黨是反抗這個社會的真正可靠的力量。此時,我有了加入共產黨的動機。”
1925年,張聞天來到上海,上海正掀起前所未有的反帝浪潮。6月,張聞天在沈澤民等人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了革命道路。不久,他的弟弟張健爾也在其影響下投身革命事業。
入黨時,張聞天創作抒情小說《飄零的黃葉》,主人公長虹滿懷深情地告訴母親,他要為“創造人生的真意義”而無私地尋求光明,并請母親祝福他的再生。小說中,長虹對母親說的話,便如張聞天對黨立下的誓言:
“媽媽,貧窮的,漂泊的與流浪的運命,我已經決意去接受了,我將從這種生活中間去發現而且去創造出人生的真意義來。我相信,我將永遠的相信,人生雖是到處充滿了黑暗,但是在這黑暗的中間,時時有一點點光明閃耀著……親愛的媽媽,你的長虹,將認真的要開始做一個無私的光明的找求者了。他將把那一點光明拿來,高舉在無窮的黑夜中間。”

張聞天小說《飄零的黃葉》
入黨同年,張聞天被派往蘇聯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1931年2月,張聞天從莫斯科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1933年到達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1934年1月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8年后,張聞天先后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并兼任黨中央宣傳部長、馬列學院院長等職。
抗戰勝利后,張聞天到東北做地方工作,先后擔任中共合江省委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長等職。1950年以后,張聞天轉到外交戰線,先后擔任駐蘇大使和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參加了當時我國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
1976年7月1日,張聞天病逝于無錫。病危時,他和妻子劉英商定并留下字據:“二人生前商定,二人的存款,死后交給黨,作為二人最后所交黨費。”落款是夫婦二人的姓:“張,劉”。他逝世后,劉英一次性上交夫妻二人30年的存款4萬元,作為特殊黨費。

在入黨后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整整半個世紀中,張聞天不僅做了“一個無私的光明的找求者”,自身亦是一團穿透黑暗、引導人們前進的不滅的火焰。
百年時光,如長流注入河海,匯成河海乃至大國今天的模樣。正如23歲的張聞天所愿,“光明燦爛”,“舉世未有”。
————
【參考資料】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張聞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者之一. 河海大學微信公眾號. 2025-8-30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沈澤民:中共最早的58名黨員之一. 河海大學微信公眾號. 2025-7-1
河海1919:恰同學少年. 南京晨報. 2016-7-1
上海歷史文化名人|南匯首任知縣做了一件大事,百姓為他立下九座生祠. 上觀新聞. 2022-10-5
有位浦東男子,叫張聞天. 上觀新聞微信公眾號. 2017-7-3
五四運動中的張聞天. 政協聯線. 2019-9-18
紀念張聞天誕辰125周年 | 張聞天的入黨故事. 當代中國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2025-8-30
張聞天:國爾忘家 公爾忘私. 中國檔案報. 2024-11-29
英雄烈士譜丨張聞天: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一生. 新華社. 2019-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