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李紅軍
為扎實做好急需保護非遺代表性項目人才培養,推動急需保護非遺代表性項目有序傳承,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省婦女兒童福利基金會實施非遺“種子計劃”,委托省戲劇學校開展2025-2028年表演類非遺人才培養工作,開設江蘇省首屆急需保護非遺代表性項目三年制中專委培班。
本次“種子計劃”聚焦首批江蘇省急需保護非遺代表性項目,精準遴選木偶戲、童子戲、淮紅戲、揚州道情、泓口絲弦、揚州民歌、南京評話等七個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音樂類項目,分為2個專業(戲曲表演、戲曲音樂)進行招生。
當揚州道情的婉轉唱腔穿越街巷,當南京評話的生動演繹贏得喝彩,這些流淌在江蘇大地上的非遺瑰寶,正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鮮活見證。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多方實施的非遺“種子計劃”,正是地方守護文化根脈的生動實踐,彰顯著“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深刻智慧。
政策加持,讓非遺文化具有持久接續力。非遺保護的根基在于制度護航與人才培育的雙重發力。江蘇早已構建起系統性保護框架,2013年施行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法律遵循,明確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保護原則。在此基礎上,一系列創新舉措持續落地:2024年推出的省級非遺保護資金政策,重點項目補助最高達100萬元,為技藝傳承注入資金活力;2025年起省級非遺傳承人認定周期縮至3年,向中青年傾斜申報條件,破解傳承斷層難題。而這次的非遺“種子計劃”聯合省戲劇學校與多家文旅單位共建培養體系,更是將人才培育從零散傳承升級為系統工程,讓戲曲表演、戲曲音樂等專業技藝獲得規范化傳承。
保護非遺的核心價值,在于強化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烙印。從泓口絲弦的悠揚旋律到揚州民歌的水鄉韻味,江蘇非遺承載著地域文化記憶,更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與精神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江蘇的實踐印證了這一論斷:通過記錄整理瀕臨失傳的曲譜唱本、搭建非遺展演平臺,讓傳統技藝走出塵封的史料;借助蘇繡與現代設計融合、皮影戲融入流行元素等創新,讓非遺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活力。這些努力不僅守護了文化多樣性,更讓中華文明的基因薪火相傳,并在傳承中不斷強化。
非遺的活態傳承,彰顯著弘揚中華文明的時代意義。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遺成為構建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個體通過參與傳承可清晰認知自身文化歸屬。江蘇將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相結合,如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以非遺為紐帶激活鄉土文化,揚州市文化館通過展演讓非遺融入城市生活,既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也為文明傳承注入實踐力量。當“非遺種子”在校園中成長、在舞臺上綻放,當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碰撞出火花,中華文明便在這種活態傳承中獲得了生生不息的動力。
非遺文化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讓非遺真正融入時代,還需在保護與發展中持續探索。要深化“產學研用”融合,像非遺“種子計劃”那樣推動院校與演藝團體協作,讓傳承有平臺、有路徑;要善用科技賦能,借鑒數字技術記錄技藝、互聯網平臺傳播文化的經驗,拓寬非遺的傳播邊界;更要培育社會共識,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讓更多人成為傳承者與守護者。唯有形成政府引領、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生態,才能讓非遺永葆青春活力。
文化強則國家強,文化興則百業旺。建設文化強國,非遺文化不可或缺。從江南絲竹到淮劇清音,江蘇的非遺保護實踐書寫著文化傳承的時代答卷。非遺“種子計劃”播下的不僅是技藝的火種,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守護好這些文化遺產,讓傳統與現代共生、傳承與創新并舉,中華文明將在歲月長河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李紅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