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曹瑩)海上生朝陽,群鳥戲沙灘。入秋以來,江蘇連云港贛榆區入??诘囊惶幒?,成群結隊的反嘴鷸覓食、嬉戲,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近年來,贛榆區高度重視海洋生態保護,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加強海洋污染治理、恢復濕地生態功能等,極大地提升了海洋生態環境質量。與此同時,海邊漁民的愛鳥護鳥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他們自發組織起來,保護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為鳥類提供了一個安全、和諧的棲息環境。
連云港市贛榆區地處蘇魯交界,黃海之濱,是江蘇的“北大門”,也是江蘇近海親海第一區。這里有海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等旅游度假區,有秦山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有被譽為“中國對蝦養殖之鄉”“中國紫菜之都”的海州灣漁場。近年來,贛榆區始終堅持科學分類施策,加強陸海統籌,協同治理,岸上與岸下齊抓、治標與治本同步,服務與監管并重,不斷推進美麗潔凈灣區建設。

告別“污水焦慮”,海灣一鍵解鎖凈化模式
控源截污、河道疏浚,建設工業廢水和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贛榆區實施“控源、治污、擴容、嚴管”四措并舉,大幅削減入海污染。近年來,贛榆區針對紫菜加工產業的廢水處理問題,投資5000萬元建設日處理能力3萬立方米的紫菜廢水處理中心“綠島”,為中小企業提供“共享治污”服務,為園區紫菜加工中小企業提供綠色低碳發展路徑,有效解決紫菜加工廢水排放問題。同時,實施清漂行動,常態化高標準清理海灣垃圾。堅持常態化保潔與專項清漂行動并行,積極動員社會公眾參與海灘清潔志愿活動。2024年以來,組織1700余人次,出動作業車輛機械300余臺次、船艇50艘、打撈竹等1000余根、筏架150余個,共清理岸灘和海漂垃圾200余噸。

秒變“元氣森林”,生態修復守護“清新環境”
贛榆區致力于“三河兩地”生態修復工作,實現自然水域連通,有效提高濕地自凈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充分利用豐富的濱海灘涂濕地資源,精心打造占地103萬平方米、總長10公里的和安湖濕地公園,實現了對城市濕地生態資源的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
同時,依托清退的養殖池塘,開挖1200畝湖面,加強水系連通,建設白鷺濕地公園,吸引了白鷺、灰鷺、海鷗等上萬只鳥類入駐,成為眾多動植物、兩棲動物的棲息地和洄游魚類的繁衍地,不僅形成完整的生態閉環,還為公眾提供了生態休閑場所。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舉措使海灣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灣內鳥類種數占全省鳥類種數的60%以上。贛榆區濱海濕地新城生態修復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連云港市秦山島生態保護修復”案例也成功獲評江蘇省首屆“最美生態修復案例”,連云港贛榆海州灣沿海濕地候鳥重要棲息地成功入選首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

共享美麗濱海,生態保護燃動“藍色引擎”
自2020年以來,海州灣贛榆段水質大幅改善,2023年近岸海域全面消除劣Ⅳ類,水質優良面積占比由2018年的25.92%提升到82.41%;9個入海河流國控監測斷面總氮均值由2022年的3.45mg/L降低至2023年的2.69mg/L。長期以來,贛榆區堅持把綠色資源和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以“增綠”“護藍”發揮海洋生態價值,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
海灣內海洋垃圾得到及時有效清理處置、濱海濕地生態價值日益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近年來先后打造琴島天籟、海州灣、觀海亭等一批網紅打卡地,以及榆人碼頭、棧橋等夜市休閑點,串聯成一條濱海旅游精品路線,“十里金沙、百里海岸、千畝槐林、萬鷗翔集”的海濱風貌更加彰顯。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濃郁的海洋文化,贛榆區建設國內首家將海洋漁業文化與海洋活體生物展覽融為一體的連云港海州灣海洋樂園,這也是江蘇沿海地區展示面積最大、展示品種最全的海洋科普場館,獲批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同時,依托贛榆優越的海洋條件,投資2.28億元打造集科普性、專業性、智慧性、商業化于一體的新型海洋科技館,總建筑面積2.05萬平方米,是贛榆深厚海洋文化展示、宣教、文旅的新門戶。以海洋科技為主要展示內容,突出海洋文化、海洋科學、海洋軍事等海洋特色,以“認識海洋—向海洋進發—與海洋共舞—同海洋共榮”的內容邏輯,引領民眾“知海、親海、愛?!?。

燃動藍色引擎,堅持向海圖強,如今,連云港市贛榆區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畫面隨處可見,海洋經濟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良性循環,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基本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