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節,晨曦微露,馬頭大集已是人聲鼎沸。琳瑯滿目的農產品、熱氣騰騰的鄉土小吃、往來不絕的采購人群,交織成一幅充滿活力與希望的鄉村新畫卷。在熙攘的人流中,一個年輕而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正是被百萬網友親切喚作“小李書記”的90后黨總支書記李浩。只見他手持手機,嫻熟地穿梭于各個攤位之間,通過抖音賬號“小李來了”,向127.6萬名粉絲實時直播這場浸潤著鄉土氣息的國慶大集。據統計,此次大集共吸引了超過20萬人次的參與,總成交額突破300萬元。
這個國慶,馬頭大集,正因為數字技術的賦能與一位年輕書記的奔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李浩——這位返鄉扎根兩年多的青年帶頭人,正用他的實干與智慧,將網絡流量轉化為發展能量,在廣袤田野上,奮力書寫著一曲不負時代、不負鄉親的“青春華章”。

青春之治:陽光調解,從“零上訪”到“心相通”
自2022年返鄉任職以來,李浩帶領村“兩委”班子,以抖音賬號“小李來了”為核心載體,秉持“真實、親和、實效”理念,用“互聯網+”思維破解鄉村治理難題。
過去,村民對干部工作缺乏了解,矛盾常因溝通不暢而激化。李浩開創“陽光調解”模式,以紀實鏡頭為紐帶,公開記錄49起矛盾糾紛調解全過程——從上門傾聽訴求、耐心講解政策,到組織雙方協商、敲定和解方案,每一個環節都真實呈現。這種透明化操作,既讓村民理解了基層工作的復雜,也讓當事人感受到公平公正。兩年多來,淮泗村實現了“零上訪”,干群關系在鏡頭前愈發緊密,徹底打破了村干部“辦公室喝茶看報”的刻板印象。

青春之路:流量變現,從“走出去”到“富起來”
淮泗村地理位置偏遠、無工業企業,村民增收曾是難題。李浩團隊以“黨建+電商”為抓手,將電商發展列為“一號工程”,黨員帶頭成立電商先鋒隊,整合村內零散豆制品作坊,統一生產標準,打造“淮泗豆制品”品牌。
通過短視頻展現傳統工藝與淳樸鄉村生活,借助直播帶貨實現流量轉化,帶動30多戶加工戶年均增收超2萬元,讓留守婦女、老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更培育出“淮泗村養牛妹”等村民網紅,打造“土味餐桌”等特色營銷模式,成功策劃“淮泗大集”“新春年夜飯”等活動,吸引15萬人次打卡,實現助農銷售150萬元,村民增收6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

青春之美:環境提質,從“泥濘路”到“幸福村”
淮泗村曾因交通閉塞、資金短缺,面臨出行與環境改善的雙重困境。李浩充分發揮“小李來了”的影響力,通過短視頻真實展現村民出行不便與村居環境短板,成功鏈接外部資源,吸引愛心企業家捐贈超100萬元鋪設1900米瀝青路,徹底解決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困擾。
同時,村集體將電商收益持續投入村居改造,從道路修繕、設施完善到衛生整治、綠化提升,一步步將淮泗村建成“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此外,還引入200萬元建設現代化豆制品廠,募集10萬元專項資金解決困難家庭住房醫療問題,全面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與民生改善同步提升。

青春之章:流量變增量,鏡頭內外寫初心
從矛盾調解的“透明化”,到群眾增收的“多元化”,再到人居環境的“品質化”,“小李來了”的核心始終是“惠民便民”。它不再只是一個短視頻賬號,更是淮泗村連接群眾、鏈接資源的“便民平臺”。
用鏡頭傾聽群眾需求,用行動解決群眾難題,讓互聯網的“流量”變成服務群眾的“增量”——這正是李浩,一位90后黨總支書記的奮斗路徑。他的故事,先后被《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等中央媒體聚焦,成為新時代青年投身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在這個國慶的馬頭大集上,小李書記的鏡頭內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鄉村大集的熱鬧,更是一位年輕帶頭人以實干書寫的青春華章——鏡頭向下對準群眾需求,服務向上撬動民生幸福,讓鄉村振興的每一步,都踏在為民謀福祉的堅實道路上。(田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