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冰
水,不僅是滋養文明的血脈,更是孕育民族精神的密碼。從都江堰“深淘灘低作堰”的千年智慧,到數字長江“實時監測、智能調度”的現代實踐,水文化中“上善若水”的仁厚、“滴水穿石”的堅毅、“海納百川”的包容,早已成為滋養青年成長的精神富礦。在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采訪采風活動中,無數與水相伴的青春故事,正將這份文化養分轉化為實干奮進的行動力,書寫著新時代青年的奮斗答卷。
水之“韌”,是青年攻堅克難的精神砥柱。水的堅韌,從不是一時沖擊的蠻力,而是久久為功的堅守。這種品格,恰是新時代水利青年攻堅克難的生動寫照。長江委青年科技攻關突擊隊里,平均年齡不足35歲的團隊骨干們,面對長江流域水資源預測的復雜難題,跨界融合多學科技術研發智能模型,將中長期預測精度推向行業前沿,實現毫米級變形監測的技術突破;平陸運河建設工地上,青年突擊隊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的勁頭,僅用一個多月就完成征地搬遷等開工前置手續,為這項世紀工程按下“快進鍵”……這份不畏難、不避險的韌勁,正是水文化在青春奮斗中最有力的表達,讓青年在急難險重任務前,總能站得穩、頂得上。
水之“智”,是青年創新突破的思想源泉。古人治水講究“因勢利導”,這份順應規律又突破局限的智慧,在新時代青年手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中交天航局青年技術團隊主導研發的“太湖之光”清淤作業平臺,作為世界首創的綠色智能一體化裝備,實現日均清淤8000立方米的高效作業;河海大學胡鶴軒教授團隊聚焦水文監測技術痛點,研發的“智慧水利1號芯”成功應用于長江中下游重點流域,讓水文監測有了更強大的“中國芯”……這些創新實踐證明,水文化中的智慧基因,正引導新時代青年在科技前沿不斷探索,將傳統治水智慧與現代技術深度融合,為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水之“善”,是青年躬身為民的價值指引?!八疂櫲f物而不爭”,水的滋養從不求回報,這份無私與仁厚,早已融入青年的家國情懷,成為他們服務人民的行動準則。揚州沿湖村青年黨員們帶領漁民轉型發展文旅產業,將昔日“漁花子村”改造成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的“網紅漁村”,旅游產業產值突破3000萬元;徐州田間地頭的青年技術員們向農戶推廣節水灌溉,從“大水漫灌”邁向“精準滴灌”,將“科技甘霖”送到農戶心坎上,讓“水利之力”真正扎根鄉野……這些身影告訴我們,水的“善”已內化為青年的價值追求,讓他們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用實際行動詮釋“人民至上”的深刻內涵。
如今,我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首次突破90%,長江、黃河干流連續多年全線水質保持Ⅱ類,太湖水質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這一份份亮眼的生態成績單,背后是無數青年的奮斗與堅守。從守護水資源的“數字哨兵”,到保障工程安全的“健康管家”;從運河建設一線的攻堅者,到治水科研領域的探索者,新時代青年以水為師、與水同行,在與江河湖海的對話中汲取力量,在祖國大地上寫下了沉甸甸的青春答卷。
水脈綿延,青春接力。廣大青年當繼續從水文化中挖掘精神養分,以韌克艱、以智創新、以善為民,讓青春之潮奔涌在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上,用實干與擔當在祖國大地上繪就更恢弘、更動人的時代畫卷。(王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