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16時30分,臺北馬場町刑場,朱諶之身中6槍,壯烈犧牲。與她一同被害的是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國防部”高參陳寶倉,以及曾任吳石副官的上校聶曦。這起涉及國民黨在臺級別最高將領的“間諜案”轟動一時。其中,朱諶之(朱楓)的真實身份是中共華東局特派員。正在熱播的重大主題電視劇《沉默的榮耀》,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烈士的真實事跡為藍本,將這些隱蔽戰線上的英雄再次推向公眾視野。

朱楓的后人就生活在南京,南京作家馮亦同不但創作了《朱楓傳》,還見證了朱楓烈士的骨灰在犧牲60年后被送回故鄉。近日,朱楓孫女朱容瑢接受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獨家專訪。讓我們通過她的講述,再次重溫烈士朱楓的故事,傾聽跨越時空的回響。
一別竟成永訣
朱楓,1905年11月出生在寧波鎮海,自幼家境優渥,后投身抗敵救亡運動。
1948年,朱楓奉命調往香港,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9年11月25日,朱楓使用朱諶之的本名,踏上前往寶島臺灣的輪船。根據組織上的安排,她其中一個主要工作,就是聯絡吳石將軍,并將他收集到的軍事情報傳回大陸。

朱楓就義前一瞬
朱楓到臺灣后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兩個多月內與吳石聯絡過七次,共傳回國民黨空軍各大隊番號、駐地、飛機種類、架數,炮兵團、戰車團的數量,武器裝備,各部隊官兵人數,主要軍事機關長官名冊以及某駐防區的軍事態勢圖等多項重要情報。
就在她完成任務即將返回之際,當時的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蔡孝乾被捕叛變,朱楓身份也隨之暴露。被捕之后,她曾在黑暗中將隨身金鎖片和金鏈條分開,又把金鐲子折為兩段,分四次和著熱水吞入腹中,被國民黨特務緊急搶救回來。在獄中,朱楓堅貞不屈,未透露組織任何秘密。
1950年6月10日16時30分,朱楓與吳石、陳寶倉、聶曦,被殺害于臺北馬場町刑場。
歸家的路走了60年
朱楓犧牲時,女兒朱曉楓20歲,兒子朱明還不滿12歲。

朱楓與兒子朱明(左一)
《朱楓傳》作者、南京作家馮亦同生前曾接受采訪。他說,臨行前,朱楓曾寄給丈夫朱曉光一張照片,從照片背面的留言可以看出,朱楓是懷著極大的犧牲決心和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前往臺灣的。照片中,穿著短袖的朱楓靜靜地坐在鋪著格子桌布的茶幾旁。照片背面寫道:“她已深深體驗著:‘真實的愛’與‘偉大的感情’,從此,將永遠快樂而健康!”
她渴望回到故鄉,渴望與深愛的家人相聚。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她。但這一等,就是60年。

朱楓手繡作品
1995年,馮亦同從一本黨史雜志上第一次得知朱楓的傳奇一生,并通過朋友聯絡到朱明,從而獲得很多有關朱楓的第一手資料,為后來寫作《朱楓傳》打下基礎。2001年,朱明的北大同學在山東畫報社《老照片》雜志上發現了一張朱楓就義的老照片。在朱楓后人獲知后,這張極具震撼力的照片,很快被傳開。照片由筆名為秦風的臺灣學者徐宗懋提供;畫面中,朱楓被國民黨士兵五花大綁,平靜地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這時距離朱楓犧牲已時隔半個多世紀。
在這張意外發現的老照片上,朱楓還穿著那件她平時愛穿的小花旗袍,這讓朱曉楓和朱明姐弟倆的心擰成了一團,同時也點燃了他們內心的希望,想在有生之年,盡力尋找到朱楓的骨灰,并迎奉她歸葬故里。此后,經國家安全部協調各方努力,朱楓的遺骸于2010年12月回到大陸;2011年7月,她的名字被鐫刻在家鄉鎮海革命烈士陵園的豐碑上。
這條歸家的路,朱楓走了60年。
安放在南京的思念
2006年,馮亦同出第一版《朱楓傳》時,那時還沒有朱楓骨灰的下落。在朱楓骨灰安放故土之后,他完成了《朱楓傳》第二版的書稿,書的結尾叫作“回家”。
這條回家的路,時時牽引著朱楓身在南京的親人的心。1983年,他們在南京東郊荒野處尋了一個地方,燒了兩件朱楓之前穿的旗袍和一些工作物件,做了一個朱楓衣冠冢。朱楓骨灰回大陸后,他們又從中分了一部分帶回南京,也埋在了此處。

朱曉楓與朱明
朱楓共育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女兒是她和前夫所生,后改名為朱曉楓;兒子朱明則是她和第二任丈夫朱曉光所生。
朱曉楓和朱明為尋找母親遺落在臺灣的骨灰拼盡了全力。朱曉楓9歲就離開母親,與母親聚少離多。曾與母親朝夕相處的三個月,成為一生非常幸福的時光。那三個月中,她們同吃、同住,閑暇時候則會去看電影、逛公園。1946年的夏天,朱楓在吳淞口送她登上前往蘇北解放區的船,從此母女永別。朱明則一直記得,在香港碼頭告別的那一天,媽媽穿著平時常穿的黑旗袍,她抱了抱他,對他說:叫爸爸放心,媽媽用不著太久就回來了。

朱楓一家四口
朱曉楓后來一直在東部戰區醫院工作,朱明則工作于南京55所。兩位老人現都已離開人世。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