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傳來重磅消息:“十四五”期間全國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超24萬個,惠及4000多萬戶、1.1億人。這組沉甸甸的“民生數據”,不僅勾勒出城市更新的壯闊圖景,更詮釋著“小改造承載大民生”的深刻內涵——老舊小區的磚瓦之變,既是對“老破小”痛點的精準破解,更是對民生承諾的鄭重兌現。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改造讓民生福祉看得見、摸得著。加裝的12.9萬部電梯,解決了老年人“上下樓難”的揪心事;新增的340多萬個停車位,化解了“下班繞圈找車位”的煩心事;而6.4萬個養老托育設施的落地、2800多萬平方米健身場地的建成,讓“家門口養老”“樓下托娃”“飯后健身”從期待變成現實,精準回應了“一老一小”的核心需求。斑駁的墻面被刷上明亮的色彩,狹窄的樓道拓寬了通行空間,生銹的水管換成了嶄新的管網,曾經“將就住”的老小區,如今變成了“舒心過”的幸福港灣,每一處細節的改變,都藏著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在江蘇,從省會南京的莫愁湖街道老舊小區連片改造,到蘇州平江路周邊老院落的活化利用,再到徐州鼓樓區“一院一策”的微更新,各地正以特色實踐為這張“民生答卷”寫下生動注腳。
老舊小區改造亦是城市煥新的“金鑰匙”,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84萬公里地下管網的更新,打通了城市“毛細血管”,解決了雨季內澇、污水橫流、管線老化等困擾居民多年的頑疾;1.8萬個“口袋公園”的建成,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尋常生活,為高密度的城市空間補上了生態短板。更值得關注的是,5.6萬個小區完成適老化與無障礙改造,從扶手加裝到坡道優化,細微之處彰顯城市治理的“溫度與精度”,讓老齡化社會下的城市更有包容性。正如廣州永慶坊從破敗老街變文旅地標、重慶戴家巷從背街小巷成“城市會客廳”,徐州戶部山周邊的老舊小區改造同樣走出了“文化賦能”的特色路徑——保留青磚灰瓦的建筑肌理,植入漢文化體驗館、香包制作等非遺體驗空間,讓老小區既留住“煙火氣”,又煥發“文化味”,改造早已超越物理翻新,成為重塑城市“DNA”的深層變革。
在穩經濟、促發展的維度上,老舊小區改造更釋放出強勁的“乘數效應”。改造過程中,建材采購、裝修施工等需求直接拉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成為穩經濟的“微觀支點”;而居民居住條件改善后,家電更新、家居升級等消費需求隨之釋放,為經濟增長注入內生動力。數據背后,是民生工程與發展工程的深度融合,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
24萬+老舊小區的“蝶變”,是城市更新的縮影,更是民生幸福的注腳。未來,期待各地繼續以“繡花功夫”深化改造,堅持“一城一策”“一區一案”,問需于民、對癥下藥,讓改造方案更貼合居民需求。相信隨著城市更新不斷向縱深推進,會有更多老舊小區煥發新活力,更多居民共享發展成果,讓我們的城市真正成為“有溫度、有活力、有內涵”的宜居家園。(顧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