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生動開講。當“治水興邦”的百年弦歌與“水利報國”的青春誓言在揚子江畔共鳴,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場校園里的精神洗禮,更是三代水利人以青春為楫、以使命為帆,在江河湖海間劃出的傳承航跡。這航跡里,有苦難中扎根的堅守,有科技中破局的銳進,更有大地間生長的擔當,讓青春的浪花始終與時代洪流同頻激蕩。
你看這奔涌的江河,哪一朵浪花里沒有青春的模樣?你聽這江河的回響,哪一聲浪濤里沒有青春的吶喊?從110年前張謇先生以“興學育才、治水興邦”的錚錚誓言,創辦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讓“天下有溺猶己溺”的擔當有了落地的根,到嚴愷、鈕新強、盧永昌等老一輩河海人如水赴壑,在江河湖海間揮灑才情,在灘涂泥濘中勘探,在深水航道里筑基,用青春托舉起祖國的水利事業,為江海聯運鋪就最初的坦途,激蕩起江河最美的漣漪。他們的青春,是浪尖上的倔強,是苦難里的光,是刻在江河里的“不服輸”。
百十年風云變幻,如今江河日新,青春初心在傳承中依舊滾燙。江蘇人常說“水養人,人護水”,這片被長江、淮河、太湖滋養過的土地,最懂青春與水的深厚羈絆。當代青年將青春理想融入水利建設、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的火熱實踐。他們中有“90后”教授朱非林、稻田里“非典型女教授”劉笑吟,還有“河海智慧水利1號芯”研發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打破國外水文監測設備的技術壁壘,讓“中國芯”守護江河安瀾;在太湖水質監測站,青年技術員操控無人機、指揮水下傳感器,讓“一湖清水”的碧波長出“智慧之眼”。一脈相承的青春熱血里,那份“為萬民安瀾”的滾燙初心代代相傳、始終如一。
江河奔涌,不舍晝夜;青春逐浪,一往無前。從河海校園里的思政課堂,到祖國大地上的治水現場,我們看見青春與江河的故事還在續寫。這股從水鄉走出的青春力量,早已跨越地域的界限,奔騰在祖國的萬水千山之間。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青年水利工作者克服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守護著“中華水塔”的純凈;在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深山里,青年技術員們破解“石漠化地區找水難”的難題,為村民引來清澈的甘泉;在西北干旱的戈壁灘上,青年團隊推廣滴灌技術,讓耐旱作物在荒漠里扎下根系,結出豐收的果實。從長江三峽到黃河岸邊,從沿海防波堤到內陸灌溉渠,他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把青春的足跡印在祖國需要的每一個角落,把水利報國的誓言寫進每一條奔騰的江河、每一片滋養的土地。
時代洪流滾滾向前,青春浪花永不停歇。從張謇先生的辦學初心,到老一輩水利人的艱苦創業,再到新時代青年的科技攻堅,百年水利史,就是一部青春與祖國同頻共振的奮斗史。今日之中國,山河日新、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當更多青年扛起“治水興邦”的使命,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安瀾的大局,每一朵青春的浪花,定能在時代的洪流中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匯聚成推動祖國前行的磅礴力量。(張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