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鼓樓區奔騰大道水云間一期南門進入,步行不到百米,一座色彩明快的建筑矗立眼前。滑梯和攀爬架靜靜地立在院中,周圍仿佛還回蕩著幼兒園孩子們的嬉笑聲,但醒目的“鼓樓區牌樓街道長者食堂”招牌,已悄然述說著空間的嬗變。
這是記者調查到的徐州市第三家民辦幼兒園轉型而來的養老服務機構。童趣元素與養老服務標識在此交織,完成了一場從呵護孩童到關愛長者的溫暖接力。

黃山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老人與幼兒園孩子親熱互動
閑置空間煥新
民生需求的精準對接
10月5日中午,家住水云間北側鼓樓花園的張瑞清老人來到牌樓街道長者食堂,買了一份米粉蒸肉、一份清炒豆苗,再加上一碗米飯和一份湯,一共花了11元錢。“這里的飯菜適合我們口味,又干凈衛生。我是退役軍人,每餐能享受2元優惠。開在家門口的食堂,不用過馬路就能來吃飯,太方便了。”
牌樓街道長者食堂9月20日開業,首日僅早餐就賣了1700多元,每天前來就餐的居民絡繹不絕。許多老人感慨,這里曾是送孫子上學的地方,如今成了頤養晚年的地方。

牌樓街道長者食堂,老人在溫馨潔凈的環境里就餐
8公里之外的云龍區黃山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們聚在一起彈琴、練字、理療,其樂融融。中午11點多,長者食堂飄來飯菜的香氣,他們將在這里享受營養美味的午餐。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黃山中心幼兒園的閑置教室。
從教30多年的張純娣先后創辦了黃山中心幼兒園和北區幼兒園,事業一度紅紅火火。黃山中心幼兒園剛開園時開設6個班仍供不應求,不得不再增加3間大教室;北區幼兒園是2007年水云間一期上房時的配套園,開園時近400名幼兒在園,當時張純娣干勁十足,與開發商將租期簽到了2034年。
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托幼需求縮減、托老需求凸顯。截至2024年年末,徐州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224.39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1.87%。張純娣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變化,開始琢磨投身養老事業。
牌樓街道黨工委委員、人大工委主任李影也一直關注轄區北區幼兒園的發展,多次與張純娣及同樣熱愛養老事業的郭景亮共同商討如何轉型。

原北區幼兒園變身牌樓街道長者食堂
他們擰成一股繩,向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試水,并注冊了徐州市會福圓養老產業有限公司。
在徐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黃山中心幼兒園的閑置樓房被改造成養老中心,提供就餐、娛樂和康養服務,今年4月開業,每天接待約300位老人。位于泉山區民樂園內的西苑幼兒園,今年7月“變身”和平街道長者食堂,短短兩三個月,已有1500位老人成為這里的會員。牌樓、和平街道的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也在規劃中,長者食堂的 “先行”,正是為了打造更完善的 “黃山模式”。
職業身份跨界
愛心素養的傳承延伸
每天中午,鼓樓區牌樓街道長者食堂內都會排起長隊。副總經理張會經常來到餐廳幫著分發餐食,忙得不可開交。而就在一個月前,她還是大福源幼兒園的園長,至今微信昵稱中的“幼兒園”三個字還沒舍得改。
這種轉型不僅是場所的改造,更是職業身份的重新定義。
“干了26年幼兒教育,從老師到園長,我以為這輩子都離不開孩子了。”回憶轉型初期,張會的聲音里仍帶著一絲感慨,“當時特別焦慮,覺得離開幼兒園自己就沒了價值。”直到西苑幼兒園園長李惠玲介紹她認識郭景亮,她才發現,照顧老人和照顧孩子一樣,只要把心交出去,就能收到暖意。如今,她帶著幾名同事一起轉型成為養老服務人員,“看到老人把飯吃干凈,笑著說‘明天還來’,跟聽到孩子喊‘老師好’一樣踏實。”
和張會一樣跨界的,還有李惠玲帶領的10名幼師團隊,她們從“哄孩子睡午覺”變成“陪老人聊家常”,從“檢查孩子餐具消毒”變成“把控老人餐食軟硬度”,多年積累的愛心、耐心與衛生安全意識,成了養老服務的“天然優勢”。張純娣更是身兼兩職:黃山中心幼兒園園長的辦公室還在,但她每天80%的時間都在隔壁的養老中心——查看老人的理療記錄、詢問食堂的當日菜單,“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老人在院子里曬著太陽聊天,或是在理療室里安心放松。”
“幼師轉型養老,是‘專業對口’的跨界。”郭景亮的話道出關鍵,“他們對食品衛生的嚴苛、對特殊群體的細心,比社會招聘人員更讓人放心。”而李影在調研中發現,部分日間照料中心因缺乏專業人才閑置,培育專業力量刻不容緩。原北區幼兒園的種甜甜、楊彩芹等年輕教師,如今一邊在長者食堂服務,一邊在徐州開放大學參加護理師培訓,“從‘護苗’到‘護老’,考個證心里更有底,也能給老人更多平安保障。”
社區養老深耕
全齡友好的實踐破題
在民健小區,黃山中心幼兒園被隔成了兩個院子,一邊仍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場所,一邊是今年4月開業的黃山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老幼一體”的愿景,在這里成了觸手可及的日常。“每天送完孫子,我就來這兒喝杯茶、練會兒字,到點直接接孩子回家,不用來回跑了。”68歲的王老太太樂呵呵地說。
張純娣經常組織幼兒園的孩子與老人一起做手工、玩游戲或表演節目,“老人們看到孩子就樂得合不攏嘴,孩子們看到爺爺奶奶的剪紙、書法作品更是無比崇拜。”今年重陽節,她計劃舉辦三代同堂活動,推動社區尊老風尚。這種其樂融融的場景,成為轉型中最動人的風景。
不過,社區養老也需避開“開業紅火、后期冷清”的陷阱。會福圓公司早早做好規劃:將長者食堂升級為“一日三餐+家宴預訂”模式,上班族晚上不想做飯,全家能來吃頓實惠飯;節假日開設包間,滿足家庭聚餐需求;針對多數老人傾向“居家養老”的特點,養老中心提供日托服務,幫子女減輕負擔,同時與社區醫院、養老機構建立“5分鐘綠色通道”——老人若突發不適,工作人員能第一時間聯系醫護人員上門,讓居家養老的老人多了份平安保障。

原大福源幼兒園園長張會,在長者食堂為老人打飯
“有的老人剛開始覺得‘去養老機構沒面子’,而現在,就算兒女休息在家,他們也愿意往這兒跑。”張純娣的觀察,道出了“嵌入式”養老的魅力——它不是將老人“圈起來”,而是把服務“嵌”進社區,讓老人不離熟悉的環境,不離鄰里親情。
這場從“童謠朗朗”到“夕陽滿天”的轉型,不止是空間功能的轉換,更是城市對生命全周期的溫情回應。江蘇師范大學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黨支部書記董明偉認為:“幼兒園轉型養老機構,是對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用一個阿基米德支點打通了兩個社會痛點——既消化了過剩的托幼資源,又填補了社區養老的缺口。但轉型不能盲目跟風,需結合區域需求。比如人口密集區可做養老中心,年輕社區可打造成鄰里中心、創客空間等。”
如今,徐州這三家轉型機構的探索,正像一顆種子,在尋常巷陌間生根,“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美好愿景,正在變成千家萬戶的真實生活。
■記者手記:
三所幼兒園“變身”養老服務機構,這場“空間接力”堪稱民生服務的精妙實踐。它以最小成本盤活閑置資源,一頭化解托幼資源過剩,一頭補上社區養老短板,精準對接“一老一小”需求。
更動人的是轉型背后的“人”:幼師帶著育幼積累的愛心與專業,無縫銜接養老服務,讓“護苗”與“護老”有了情感共鳴。而“老幼同院”“嵌入式服務”的探索,更打破了養老機構的刻板印象,讓老人不離社區、不離親情。
這場轉型,不僅是空間功能的迭代,更是城市對生命全周期的關懷。它證明,民生服務無需宏大新建,只要立足需求、盤活存量、傾注溫情,就能讓“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愿景,在尋常巷陌間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