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延安舉行。演員以情景演繹再現革命歲月,基層工作者用故事講述延安新貌,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不僅讓紅色基因煥發新生,更揭示出核心答案——延安精神從未因時代變遷而褪色,而是成為新時代奔赴民族復興的“精神密碼”。
以“正確方向”鑄魂,校準復興航程的“指南針”。“方向明,則航程穩;信仰堅,則力量足。”延安時期,毛澤東在窯洞寫下《論持久戰》,于民族危亡之際為中國指明抗日方向;如今,這顆“紅星”仍是我們在變局中錨定坐標的核心力量。從中央紅軍長征勝利抵達陜北,確立革命“落腳點”與“出發點”,到新時代科研工作者攻克“卡脖子”難題,如華為麒麟芯片突破技術封鎖、西安交大研發高端MEMS傳感器打破壟斷,無不印證堅定政治方向的重要性。當前,面對百年變局,延安精神指引我們將“小我”融入“大我”:延安蘋果產業覆蓋百萬群眾,全產業鏈產值可達551億元;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轉化科技成果88項,讓革命老區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穩步前行。唯有始終堅守正確方向,才能在復興路上不偏航、不迷向。
以“實事求是”賦能,破解發展難題的“金鑰匙”。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實事求是,方能破局。延安時期,八路軍359旅用镢頭開墾南泥灣,將“爛泥灣”變為“好江南”,用實干詮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如今,這份精神轉化為立足實際、創新突破的行動力。在延安,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研發的蘋果“面膜”,通過特殊溶液為蘋果增甜防病害,讓傳統果業煥發科技活力;安塞區南溝村的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園里,水肥一體化滴灌、防雹網等設施齊全,用現代化手段守護農民“錢袋子”。這些實踐印證:發展難題從不是“死結”,而是“活題”。無論是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推動“二次開發”,還是延安森林覆蓋率從33.5%提升至53.07%的生態蛻變,都是“實事求是”的生動注腳。唯有堅持從實際出發,才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讓復興之路越走越寬。
以“為民服務”扎根,凝聚萬眾一心的“向心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初心如磐,方能行遠。延安時期,黨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并寫入黨章,形成“只見公仆不見官”的生動局面;如今,這份情懷在新時代的實踐中愈發濃厚。黃陵縣索洛灣村在柯小海帶領下,集體經濟從“揭缸見底”到“糧足倉滿”,村民生活邁向小康;延安寶塔消防救援站守護168處紅色革命舊址,創造60年“零火災”奇跡。數據更能見證初心:2024年延安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139元,農村居民收入增速7.4%,民生福祉的持續提升,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最好證明。在復興路上,唯有始終把群眾需求放在心上、把民生實事抓在手上,才能凝聚起“眾人劃槳開大船”的磅礴力量,讓復興航船行穩致遠。
從延安的窯洞到現代化的實驗室,從南泥灣的镢頭到高科技的生產線,延安精神始終是照亮前路的“燈塔”。當廣大黨員干部以正確方向鑄魂、以實事求是賦能、以為民服務扎根,定能以炙熱滾燙之心,在復興山海中書寫更多新時代華章。(唐代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