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里,白樺木、高山草甸與墨綠的云杉、碧藍的湖水相映;寧夏石嘴山蜿蜒的紅葉公路上,層林盡染的秋色吸引著八方游客前來駐足賞葉、登高攬勝;在江蘇南京,五彩斑斕的樹葉與古跡相映成趣,成為游客競相打卡的詩意畫卷……金秋時節、風景如畫,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共享秋韻。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當蒸騰的暑氣沉入大地,醉人秋色便循著山川草木的脈絡,在廣袤無垠的祖國大地上漸次鋪展。各地立足地域稟賦,巧妙融合自然景觀、文化底蘊與秋日特質,打造出有記憶點的秋游IP,讓“賞秋”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化體驗。比如,北京打造“多彩公園”“金秋畫廊”“斑斕森林”三大場景,并精選100個賞秋點位串聯成廊道,滿足不同游客的出行需求;遼寧本溪依托20多萬畝不同品種的楓樹,開發特色賞楓路線,將山地地貌繪成了“天然油畫”;寧夏石嘴山以“紅葉公路”為紐帶,將蜿蜒山路變成流動的賞秋打卡地……豐富多彩的“新玩法”讓每個目的地都有了專屬“秋日名片”,既帶旺了文旅人氣,也炒熱了消費市場,更點燃了經濟活力,煥發出“秋日勝春朝”的嶄新氣象。
時序漫過盛夏,秋陽鋪灑間,天地日漸廣袤,那些曾在春天播種的希望,已然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在“賞秋經濟”的新語境下,各地紛紛“吸睛攬客”,以“體驗經濟”勾勒出秋日最動人的風景線。比如,在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的田埂上、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土豆地里,田野里彎腰的游客、沾滿泥土的雙手,和裝滿土豆的后備箱,“撿秋”熱潮悄然興起;安徽黟縣的古村落間,游客不僅能打卡曬滿辣椒、玉米、南瓜的彩色曬秋臺,還能跟著當地手藝人學做徽州竹編,把秋日的斑斕紋樣編織進手作里 ;山東東營市墾利區,游客可乘坐小火車穿梭彩色稻田,還可沉浸式參與玉米脫粒大賽、稻田尋寶等活動。褪去精致的濾鏡,保持本色的“體驗經濟”把春華秋實真正還給了四季輪轉,讓秋天化作人們與鄉土文化間的情感媒介、文化媒介,既讓消費者收獲滿滿,也將秋季旅游這把火燃得更旺。
山水之間品美景,文化之中見魅力。隨著一系列興文旅、促消費的政策落地見效,“秋日經濟”的潛力遠不止于季節紅利。近日,恩施州文旅局發布“17遇金秋 樂在恩施”優惠大禮包,聯動300多家文旅企業、千余種文旅產品,為游客送上實實在在的“秋日驚喜”;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啟動 2025金秋文旅消費季,聯合195家“粵式新潮流”文旅場景及數百家酒店、景區、演藝機構,發放總價值2000萬元的消費券禮包,以“真金白銀”的誠意為游客送福利;合肥則突破傳統文旅場景局限,打造“全齡參與、全域聯動、全時段體驗”的秋季文旅消費場景,呈現層次豐富、惠享全城的文旅盛宴……依托政策的強勁東風,“秋日經濟”正乘勢而上,展現出無限的發展可能與蓬勃生機。
一步一景皆如畫,秋意正濃待君來。不如趁這秋風正好,收拾行囊,去領略醉人的秋色,去感受經濟“火”力。(邱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