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刻度記錄著發展的步履,時代的長卷鋪展著奮進的藍圖。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圓滿落幕,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將“高質量發展”作為核心主旨,串聯起“綠色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關鍵詞,不僅為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錨定了航向,更向世界傳遞出共享發展機遇的強烈信號。在這場關乎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部署中,高質量發展既是貫穿始終的鮮明標識,更是必須堅守的前行路徑。
創新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更是“十五五”時期的戰略基石。《建議》明確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納入七大發展目標,從原始創新攻關到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起全鏈條創新突破的布局,從“十四五”時期重點領域的單點突破,到“十五五”階段的體系化創新升級,中國正以創新鏈的活力激活產業鏈的潛能,憑借科技自立自強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這種創新并非孤立的技術突破,而是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協同發力的結果,為發展持續注入不竭動能。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更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選擇。在高質量發展的宏大敘事中,“綠色”與“創新”雙輪驅動,相輔相成,構成了最為強勁的內生動力,如今,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度融入產業轉型與貿易創新的全過程,綠色產品貿易規模加速擴張,“一帶一路”合作領域新增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維度,并構建起“產業綠色轉型、貿易綠色升級、合作綠色發展”的三維發展格局。從光伏組件出口量占全球七成份額,到新能源汽車遠銷海外市場,中國的綠色轉型不僅回應了全球生態保護的共同關切,更開辟出全新的經濟增長空間,讓高質量發展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活力的雙重價值。
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更是彰顯互利共贏的全球共識。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絕非獨善其身,而是旨在與各國共同把發展的“蛋糕”做大,實現利益共享、機遇共創。即便在保護主義思潮抬頭的當下,中國依然以“領跑者”的姿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數據是開放成效最直觀的證明:中國貨物貿易規模已連續8年位居世界首位,服務貿易總額突破1萬億美元;“十四五”期間,進口商品總額超15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為東道國創造的稅收超3000億美元。進入“十五五”,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正成為全球創新成果的應用試驗場、各國發展機遇的集聚地,以自身開放實踐推動全球共同開放。
民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更是檢驗發展成效的根本標尺。《建議》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放在突出位置,從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到優化養老服務體系,從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到保障充分就業,清晰勾勒出民生改善的實踐路徑。高質量發展從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老舊小區改造后,居民感受到的宜居質感;是鄉村振興推進中,農戶收獲的增收喜悅;是“一老一小”服務完善時,群眾體會到的民生暖意——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民眾,正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宏偉藍圖,催人奮進,四中全會吹響的奮進號角已傳遍神州大地,“十五五”的嶄新征程即將啟航。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定能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書寫出更為精彩的“十五五”答卷,為世界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與正能量!(張逸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