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制造業大省的江蘇,綠色低碳轉型進入攻堅階段,傳統高碳行業面臨較大減排壓力和迫切“綠色轉身”需求。今年以來,江蘇以“1+N+N”轉型金融體系為支點,在鋼鐵、化工、有色金屬等領域實現多個“首單”突破,并以動態評級和利率浮動激活企業內生轉型動力,有效破解高碳行業“融資難、轉型動力不足”等痛點,為全國高碳行業低碳轉型探索金融支持路徑“江蘇方案”。
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側重有何不同?利率浮動機制如何運作?從單點突破到遍地開花,轉型金融還有哪些堵點?記者采訪了解。
行業首單頻現,利率浮動激活轉型動能
自2024年12月江蘇銀行為江蘇徐鋼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鋼”)發放轉型金融貸款以來,近一年的時間里,江蘇銀行綠色金融部高級產品經理冷家豪時常與徐州分行負責同事復盤,并跟進企業節能減排情況。
“與其他貸款不同,轉型金融貸款利率與企業轉型規劃中設定的碳減排‘小目標’相掛鉤,會有浮動調整。”冷家豪告訴記者,以徐鋼的項目為例,這是江蘇省首筆鋼鐵行業轉型金融貸款,企業計劃建設水運碼頭、鐵路專用線項目,提升清潔運輸比例,并建設余壓余氣發電、燒結機技改、高爐煤氣柜等節能減排項目,項目授信金額1億元,貸款利率比正常授信價格低了30個BP。“如果今年企業順利按照規劃完成當年的降碳目標,就會繼續得到更低的利率優惠,從而對企業降碳轉型起到正向激勵。”
這種“獎優罰劣”的利率設計,在去年12月華夏銀行南京分行向頂峰油脂發放的5000萬元轉型貸款中同樣體現。初始貸款利率2.5%,貸款發放6個月后,企業需提交轉型計劃實施自評價報告,測算碳減排實際效果,由專家依據轉型融資主體認定評價標準進行評分評級并對外公示,華夏銀行根據評級結果調整貸款利率,形成“企業轉型越積極、融資成本越低”的正向循環。如果評為“領先”,下調10個BP;評為“良好”,下調5個BP;評為“一般”,利率不變;評為“較差”,則上浮5個BP。
“我們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具有獎懲機制的轉型金融產品,將貸款額度、利率、期限、抵質押要求等與企業轉型成效掛鉤,向有明確低碳轉型戰略、內部治理完善的高碳行業企業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信貸政策管理處處長李軍介紹,自去年以來,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聯合省工信、發改、環境等部門,建立起包括1個轉型融資主體認定評價標準、N個轉型金融支持經濟活動目錄、N種轉型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的“1+N+N”轉型金融支持體系,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支持傳統高碳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伴隨著標準的落地,江蘇迅速形成“試點突破、多點開花”的良好局面。今年3月,江蘇銀行常州分行為常州華美光電新材料有限公司發放全省首筆ESG(環境、社會與治理)表現掛鉤轉型金融貸款,總授信額度達2000萬元;9月,江蘇磊達集團成功獲得江蘇銀行鹽城分行發放的1.29億元轉型金融貸款,成為全省首筆建材行業轉型金融貸款的受益企業;工商銀行泰州分行向格林美(江蘇)鈷業股份有限公司發放了首筆轉型金融貸款6157萬元,成為江蘇省首單有色行業轉型金融銀團貸款;10月,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收到2500萬元轉型金融貸款,成為江蘇省首筆船舶制造領域轉型金融貸款……這些“首單”不僅驗證了轉型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更通過利率浮動機制將金融資源精準導向低碳轉型前沿。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省金融機構已向轉型融資主體庫內企業投放轉型金融貸款超20億元。
焦點各有側重,從“純綠增量”到“轉型存量”
近年來,江蘇在綠色金融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金融支持的焦點正在向更廣闊、更艱難的領域擴展,即支持高碳行業的低碳轉型。兩者側重點有何不同,如何區分?
在聯合赤道金融機構業務部總經理朱賽看來,以往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主要是“純綠”或接近“純綠”的項目,例如風電、光伏、綠色建筑等,這些項目本身就具有碳排放較低的。“我們日常面對的大量經濟活動是高碳的,例如鋼鐵、水泥、化工、造船等,他們本身對成本資金的轉型金融有著強烈的需求,這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挑戰與核心潛力所在。”
從銀行從業角度,冷家豪認為,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在節能技術、能效提升等領域存在重疊,但兩者主要區別在于綠色金融更關注“純綠增量”,轉型金融則更聚焦“轉型存量”。
“江蘇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大力發展轉型金融,推動傳統行業特別是高碳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對于江蘇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李軍表示。
今年1月,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研究制定首批《江蘇省轉型金融支持經濟活動目錄》,覆蓋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印染、航運、建材、造紙等八大江蘇特色高碳行業,列示了重點支持的轉型路徑及基準值、目標值等。高碳行業企業可以對照目錄設定轉型目標,制定轉型計劃、融資計劃和治理計劃;金融機構可以對照目錄細化重點支持領域,創新轉型金融產品與服務;行業管理部門可以依據目錄制定激勵約束政策,指導轄內企業開展綠色低碳轉型等。
如何有效識別融資主體是否真的進行綠色低碳轉型?李軍介紹,目前江蘇已建立“江蘇省轉型融資主體庫”,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項目)入庫,并組織行業專家依據相關標準開展認定評價,定期對庫內企業碳排放水平開展核驗,防范企業“洗綠”、假轉型等問題。
記者注意到,不少商業銀行也以此為契機,在努力圍繞轉型金融發力。其中,江蘇銀行在業內率先發布《江蘇銀行轉型金融框架》,并構建了涵蓋鋼鐵、化工、造紙、紡織、機械等重點行業的低碳轉型升級、低碳園區建設、企業節能減排等領域的轉型金融服務體系。
從單點到全域,前景廣闊仍面臨挑戰
作為綠色金融的延伸,轉型金融在支持高碳行業低碳轉型中展現廣闊前景,但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其從“多點開花”到“全面鋪開”仍需直面多重挑戰。
朱賽向記者剖析,從企業自身而言,許多高碳企業既無轉型規劃,也未建立碳臺賬,還需額外聘請第三方機構編制轉型報告,增加成本負擔,且申請融資后,企業需向貸款行定期披露轉型效果,若未達標可能面臨融資成本上升風險,導致企業轉型積極性受挫。
銀行則面臨激勵機制缺失、授信審慎、風險評估難度大等困境。朱賽指出,高碳企業技術更新快、設備減值快,風險評估難度較高等現實問題,規模化落地還需系統規劃。
某國有商業銀行綠色信貸部門負責人也向記者坦言,目前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對轉型金融尚無直接補貼或激勵措施,期待適時出臺相關制度,建立容錯安排和風險緩釋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轉型活動的資金支持。他建議,對具有顯著減排效應的轉型項目,可給予一定融資成本優惠,激發金融機構和企業參與轉型的積極性。
此外,強化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透明性是轉型金融發展的關鍵一環。業內人士呼吁,應要求高碳轉型企業對信息披露的準確性負責,并建立有效的審計和核驗制度,確保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可以利用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實現信息披露的可追溯性和實時更新,進一步提升披露效率與透明度。
盡管挑戰重重,但業內普遍認為,轉型金融是破解高碳行業轉型難題的關鍵抓手。隨著瓶頸的逐步突破,轉型金融有望真正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崔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