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故里,大漢之源。一場人才的盛會如約而至。11月8日,2025淮海人才發展大會舉行,四海英才匯聚,共同譜寫了一曲城市與人才相互成就、共同成長的華彩樂章。
大會精心設計了1場主題活動、11場專題活動和11場縣(市、區)特色活動,全方位、多維度展現了徐州尊才愛才的深厚底蘊、聚才用才的滿滿誠意,以及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堅定決心。

聚
海納百川,營造近悅遠來“強磁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個“聚”字,道出了人才工作的基礎與核心。徐州深知,要讓人才近悅遠來,必須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濃厚氛圍,讓人才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尊重與價值。
以“禮”聚心,彰顯城市溫度。備受矚目的大會頒獎環節,是一次城市對人才價值的致敬。獲得市“雙創計劃”資助的高層次人才與團隊代表,他們帶著前沿技術與創新項目,為徐州產業升級注入“硬核”力量;在全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上為徐州摘得2金1銀的選手及教練們接過榮譽證書,這份成績不僅是個人技藝的彰顯,更印證了徐州技能人才培養的堅實成效;每年選拔的100名產業骨干人才代表,他們將成為徐州“343”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中堅力量。這種公開的、高規格的表彰,極大地增強了人才的榮譽感、歸屬感和獲得感。來徐創業的中沛江蘇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貢亮動情地說:“徐州這座城市讓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份“安全感”與“歸屬感”,正是徐州禮遇人才的生動注腳。
以“策”聚力,提升引才精度。 政策是引才的“風向標”和“吸鐵石”。大會發布的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專項支持政策,覆蓋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全類型,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從住房補貼、項目資助到職業晉升、成果轉化,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的支持體系。“徐州的專項政策讓我們看到了城市布局新興產業的決心,也讓我們這些從業者有了更大的發展信心。”一位數字文創領域青年人才的心聲,代表了政策精準滴灌帶來的強大吸引力。這種針對新興領域精準發力的政策供給,展現了徐州在引才方面的前瞻視野與戰略眼光。
以“情”聚氣,擴大品牌影響。 大會邀請在徐成功創業的人才現身說法,為徐州“代言”,是大會“聚”才的又一特色做法。這些“過來人”的真實經歷與感悟,比任何宣傳資料都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他們口中的“徐州故事”,生動詮釋了這座城市成就人才的優良生態,形成了強大的口碑效應和“以才引才”的良性循環。

融
校地共生,構筑產教融合“新高地”
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創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的富礦、創新的源頭。徐州推動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深諳“融”字要義,著力打通校地融合、產教協同的經脈,讓“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共建平臺,“融”匯培養新動能。 大會亮點之一———徐州人才商學院的揭牌,是校地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作。學院由徐州市與中國礦業大學聯合共建,致力于將落地徐州的人才培養成“既懂技術、又懂管理,既懂創新、又會融資”的高素質復合型科創人才。這一創新載體,打破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壁壘,是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生動實踐,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多維度”人才支撐。
共攀高峰,“融”創未來新產業。徐州醫科大學和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分別獲批承建細胞基因技術和深地領域省級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并在大會上獲授牌。這兩家研究院的建立,是校地攜手向未來產業進軍的標志性事件。它們為相關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搭建了攻克“卡脖子”技術、實現科研突破的高端平臺,是徐州在未來產業賽道上搶占先機、贏得優勢的關鍵落子。

聯
區域協同,打造一體發展“共同體”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徐州胸懷“聯”字格局,主動打破行政壁壘,攜手周邊兄弟城市,共同下好區域人才工作“一盤棋”,探索省際交界地區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協議引領,“聯”出協作新框架。大會上,徐州與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其他9市代表共同簽署了區域人才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了在人才政策互認、人才市場互通、人才項目共建、人才培養共促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為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資源共享,“聯”出發展新優勢。 通過探索信息互通、活動聯辦、資源共享等一體化發展新路徑,區域各市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抱團出擊的良性格局。這不僅能顯著降低人才流動的成本與門檻,促進人才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更能凝聚區域合力,共同構建科技創新共同體,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整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
中心擔當,“聯”出區域新未來。徐州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主動牽頭推動區域人才協同發展,是其履行“提升區域中心城市引領帶動能力”使命的責任擔當,展現了服務區域發展大局的胸襟與魄力。這一“聯”,不僅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人才動能”,也為其他類似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徐州方案”。

鏈
多鏈耦合,打出精準賦能“組合拳”
人才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同向發力。徐州運用“鏈”式思維,圍繞發展需要,打出了一套多路徑精準引才、系統育才、科學用才的“組合拳”。
金融“活水”,“鏈”接創新全過程。總規模30億元的新興產業專項母基金在大會上正式亮相,精準投向“343”創新產業集群。這項基金,如同“及時雨”,將為人才項目提供覆蓋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的全周期金融支持,有效解決科技創新活動中“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資金難題,讓人才的奇思妙想能夠順利“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生態優化,“鏈”就成長好環境。從對高技能人才評價標準的快速出臺,到靈活多元的人才評價激勵措施,再到在校園中用真實項目教學、涵養工匠精神,徐州正致力于打造一個讓各類人才都能找到舞臺、發揮價值、獲得尊重的優良生態。第三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金牌得主、徐州技師學院教師劉峻堯感慨政策與備賽內容高度契合;他的教練張晴則表示依托政策建立了階梯式培養體系。這充分說明,良好的成長生態,是留住人才、激發潛力的根本所在。
風起彭城,未來已來。本次人才發展大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徐州的人才工作進入了新一輪的提質增效階段。“彭聚英才·城就未來”已不僅是響亮的口號,更是生動實踐。從真誠“聚”才的滿腔熱忱,到深度“融”合的路徑創新,再到區域“聯”動的格局提升,直至多“鏈”協同的系統賦能,徐州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機制、更加優越的環境,構筑強大的人才引力場。
記者 鄭玉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