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喜訊漫過古橋街巷,在這座千年吳都的歡騰里,藏著一條被音樂照亮的漫長軌跡。于無錫而言,音樂從不是僅供賞聽的旋律,而是貫穿古今的“光”——它照亮了文化傳承的脈絡,點亮了產業崛起的征程,更溫暖了每個普通人的生活。

千年樂脈的星河微光
無錫的音樂基因,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鐫刻于吳地文明的肌理之中。歷經歲月洗禮,這束微光逐漸匯聚成璀璨星河,照亮了中國音樂發展之路。
泰伯奔吳,初燃音樂火種。三千多年前,泰伯攜仲雍奔吳至梅里,“以歌為教”點燃吳地第一束音樂微光,這束微光穿透蠻荒,成為無錫音樂傳承的初源,為江南禮樂教化奠定根基。
季札觀樂,閃耀文明之光。春秋時期,無錫迎來了一位音樂史上的傳奇人物——季札,他以博學多才、精通音律聞名于世。季札以音樂洞察興衰的獨到見解,將吳地音樂審美提升至哲學高度,成為吳地音樂文明的重要里程碑。
鴻山遺址,叩響古老韻律。1992年,無錫鴻山地區發現的土墩墓里,出土了青瓷甬鐘、編磬、句鑃、錞于等重要文物,這些上千年前的樂器,奏響了無錫音樂的最初篇章,更是無錫樂脈源遠流長的實物見證。
在泰伯、季札等先賢的引領下,無錫的音樂文化不斷發展,吳歌、昆曲、錫劇等傳統音樂形式如繁花般相繼綻放,共同繪就了無錫音樂的多彩畫卷。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錫的音樂發展也迎來了星空璀璨的時代,眾多樂壇大師以才華為燭,照亮中國民樂前路。
華秋蘋編撰中國第一部琵琶曲譜《華氏譜》,為琵琶傳承點亮明燈;楊蔭瀏奠基中國民族音樂學,其《中國古代音樂史綱》成為學科開山之作;劉天華革新二胡技法,創作《光明行》《良宵》等名曲,讓這一民間樂器登上專業舞臺……從泰伯火種到近代革新,無錫的音樂光芒璀璨,在傳承中不斷匯聚,成為照亮歷史的星河。
產業車間里的創新之光
如果說千年音脈是無錫“愛樂之城”的靈魂,那么蓬勃崛起的音樂產業,便是其“造樂之城”的堅實骨架。
在這片充滿創新活力的土地上,音樂不僅超越了藝術表達本身,更成為了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創新之光熠熠生輝。

無錫梅村的二胡文化產業園,是二胡制作的搖籃,更是浸潤著藝術氣息的匠心之地,一代又一代匠人在這里開料、制作、蒙皮、雕刻。
“國際二胡制作大師”萬其興的工作室也坐落于此。作為梅村二胡制作技藝的靈魂人物,萬其興數十年收徒傳藝,助力二胡制作技藝薪火相傳。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一批批二胡制作大師的帶領下,梅村誕生了近20家二胡制作單位、十多個二級品牌,全國每4把中高端二胡中,就有一把產自梅村。年產二胡5萬把的“高產”業績,更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二胡生產基地。
不止是二胡,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不同類型的音樂器械正以精湛工藝征服全球市場,展現出了無錫音樂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態勢——全世界六成的口琴產自無錫,全球18家口琴全產業鏈品牌中,無錫獨占6家;無錫的手風琴制造在國內市場覆蓋率達43%,并出口至十余個國家;國際豎琴品牌“萊昂希利”“薩爾維”扎根無錫,全球市場占有率超6成。
統計顯示,無錫全市共有音樂相關企業370家、音樂培訓機構2000余家,音樂創意產業年增加值約10億美元。無錫市擁有文化單位近5萬家,目前形成了以影視產業、數字內容、動漫游戲、現代演藝等為重點的八大文化產業集群,其中多家企業已經成為音樂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面向世界的開放之光
站在“世界音樂之都”的新起點上,無錫的音樂之光愈發熾熱開放。這里正打造面向世界的“音樂客廳”,讓全球旋律在此碰撞;構筑創意熔爐,吸引人才創新創業;更讓音樂成為民生福祉,融入每個普通人的日常。
而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無錫之光更是持續閃耀。近年來,無錫民樂在法國、德國、葡萄牙、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老撾、毛里求斯等國頻頻奏響。
今年以來,無錫民族樂團、無錫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已分別前往法國、德國、比利時、克羅地亞、匈牙利、塞爾維亞、捷克等國進行訪問演出。就在上個月,無錫市錫劇院攜大型劇目《珍珠塔》首赴奧地利、意大利演出,場場爆滿!
這束音樂之光持續閃耀的背后,是人才奔涌的活水。
無錫依托“太湖人才計劃”,引進鄧建棟、孫鵬、林大葉等40多位演奏家、指揮家和文化企業家;本土培養的山禾合唱團斬獲世界合唱比賽雙冠軍;江南大學等5所高等院校開設音樂相關專業,構建人才梯隊,持續輸送創作與表演人才,為音樂之光注入不竭動力。

在無錫,音樂永遠是那束最明亮的光、那顆最閃亮的星!
它不僅照亮了城市的記憶,讓我們銘記無錫深厚的音樂底蘊與燦爛歷史;更點亮了未來的征途,激勵這座城在音樂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堅定前行。
展望未來,無錫正以“世界音樂之都”為全新坐標,向光而行,聲動四海。這座城市不僅要讓無錫音韻傳遍世界,更要以中國的音樂風范,共鳴于時代,回響于未來!
(來源:無錫廣電美好無錫工作室 丁小滿,編輯: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