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向交流、互學互鑒的生動實踐中,架起一座跨越山海的文化橋梁!“非遺煥新 青春同行——蘇港澳青年非遺傳承保護活動”日前在香港、澳門圓滿落幕。這場以青春為名的文化互動不僅是江南文脈與灣區熱土的深情對話,也是古老非遺與青春力量的雙向奔赴,更是一次傳統與潮流、非遺與商業、當下與未來的深度碰撞。
活動“上半場”,60多名來自江蘇、香港、澳門的青年朋友受邀走進南京、常州、無錫、南通四地,在五天時間里共同體驗和感受了20余種不同品類的江蘇非遺。緊接著,“下半場”活動在香港、澳門舉行,蘇港澳青年圍繞非遺傳承、產品創新出海、如何增強國際化表達等話題,先后走進香港理工大學、香港貿發局、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澳門科技大學開展多場交流研討。

青春作筆:當“00后”主理人執掌百年非遺
“原來‘大阿福’也能當盲盒抽!”在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業管理學院的互動體驗課堂上,一名學生拆開惠山泥人盲盒時驚喜地喊出聲。講臺前站著的是無錫市惠山泥人廠總經理龔凌耀——一名“00后”主理人,為了打破傳統非遺“曲高和寡”的困境,他帶領團隊將經典形象與潮流設計結合,用好IP聯名、文創開發等方式,用“未知的驚喜”吸引年輕消費者。他說:“傳承不是復制,是讓老手藝活在當下。”


這句話,正是當下江蘇非遺創新的真實寫照。龔凌耀接手百年非遺項目后,大膽引入IP化運營:把憨態可掬的“大阿福”做成系列盲盒,推出聯名款手辦,登陸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讓泥人從廟會攤位走進年輕人的收藏架和朋友圈。
這種“新玩法”不僅俘獲了內地年輕人的心,也在港澳青年中引發共鳴。課堂上的互動環節瞬間變成“搶麥現場”:“泥人盲盒怎么設計?”“年輕人怎么參與非遺創業?”“這些產品哪里能買?”問題一個接一個,現場氣氛熱烈得像一場新品發布會。


而蘇州的吳囿文創主理人陸周靜,則在一碗蘇式湯面里找到了靈感。她把“頭湯面”的儀式感、青花瓷碗的溫潤、老灶臺的煙火氣,提煉成設計語言,開發出系列文創——從冰箱貼到明信片,從毛絨玩具到鑰匙扣,每一件都透著“可帶走、能使用”的生活美學。
“老手藝的生命力,不在過去,而在當下每一天。我的角色,就是做一個‘翻譯’,把古典的蘇州翻譯成年輕人懂的語言。”陸周靜說。她的產品在小紅書上頻頻出圈,有的單條視頻播放量破百萬,訂單一度排到三個月后。“銷售額翻了一番,靠的就是讓非遺‘日常化’。”

南京藝術學院人文與博物館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主任陳紅雨教授一語道破天機:“非遺不只是手藝,更是吃穿用度里的文化自信。”當非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遺產”,而是你書桌上的筆筒、廚房里的茶具、旅行時背的帆布包,它才真正“活”了。
產業賦能:讓非遺從“展品”走向“商品”

“我們有全球網絡與國際買家資源,更懂海外市場,是非遺‘出海’的理想伙伴。”在香港貿發局的會議室里,華東首席代表呂劍的這句話,讓在場的“江蘇非遺人”眼前一亮。
長期以來,江蘇非遺的“出圈”有目共睹:蘇繡直播吸引百萬觀眾;眾多明星在公開場合穿上南京云錦服飾;紫砂壺通過“一壺一碼一證”區塊鏈技術,為1000多位手工藝人作品確權……但如何從“出圈”走向“出海”,讓更多人不僅“看見”非遺,還能“擁有”非遺,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新課題。

香港貿發局正是那座關鍵的“橋梁”。作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絡人”,香港貿發局不僅擁有遍布全球的買家網絡,更精通國際授權、品牌營銷與跨境貿易。在交流中,香港貿發局商品貿易及創新主管馬凱莉明確指出:“非遺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具有巨大潛力的文化IP資源。”

這意味著,一件惠山泥人,不再只是“工藝品”,還可以成為授權聯名的“IP資產”;一套蘇繡紋樣,不僅能繡在絲綢上,還能印在T恤、用在游戲皮膚、植入酒店空間設計中。通過授權交易、設計對接、潮玩孵化等平臺,江蘇非遺正從“靜態展示”邁向“產業化運營”。
“江蘇非遺正從文化展品轉化為沉浸式體驗產品,融入酒店、旅游場景,為服務注入獨特的文化魅力。”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陳楠表示。這所連續多年在全球酒店和旅游教育及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學院,正期待與江蘇合作,將非遺元素融入高端酒店、文旅路線、會展體驗中,打造“可住、可游、可感”的文化消費新場景。
文脈相連:在蘇港澳之間架起文化之橋

在澳門科技大學,蘇港澳三地的青年主理人、專家學者與貿易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國際化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表示,高校在非遺研究與人才培養中具有獨特優勢。期待未來與江蘇在學術合作、青年交流、項目孵化等方面建立長效機制,共同推動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殷汝濤充分肯定蘇港澳以文化凝聚青年的做法。他指出,此次活動形式新穎、內涵豐富,充分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有效增進了三地青年的文化認同與家國情懷。

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網信辦主任楊力群強調,非遺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青年是文化傳承的希望。要以國際視野講好中國故事,用青春語言傳播文化之美,推動江蘇非遺“走出去”,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在香港江蘇社團總會的“江蘇之家”,這里鄉音暖暖,扎根香港、成就卓越的江蘇人與來自江蘇的創新性非遺主理人圍坐一堂,聊創業、談設計、說未來。“文化是連接鄉情最柔軟的紐帶。”新華日報社副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經理陳仁云感慨道。他表示,《華人時刊》是面向海外華人講好江蘇故事、展示江蘇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未來,期待雙方加強互動、雙向奔赴、相互賦能。

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張心瑜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她介紹說:社團長期致力于服務在港江蘇鄉親,常年舉辦文化展覽、節慶活動,深受歡迎,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一致好評。未來,期待與江蘇各界進一步加強合作、深化聯系,共同拓展文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真誠希望各方攜手同行,讓文化成為紐帶,讓合作凝聚鄉情,共同書寫蘇港融合發展新篇章。
創新表達:讓“我們的記憶”成為“大家的日常”
江蘇,擁有11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16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居全國之首。然而,衡量非遺生命力的真正標尺,從來不是數字的多少,而是它是否依然“活著”——活在當下,活在生活,活在世界。
今天的江蘇非遺,早已走出“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靜謐,以蓬勃之姿融入時代脈動。它們不再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而是以多元、開放、創新的姿態,與當代生活深度對話。這種文化自信,不靠喧囂的聲張,而蘊藏于靜水流深的日常:在揚州東關街,你能看老師傅現場捏出玲瓏剔透的面塑,再踱進茶社聽一折婉轉的揚州清曲;在徐州回龍窩,你能踏著青石板聽漢風遺韻;在無錫梅村,你能看著匠人制作二胡,再聽一曲《二泉映月》。

正是這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為非遺走向世界鋪就了親切自然的通道。外國人或許聽不懂昆曲的唱詞,卻會被園林的詩意空間深深打動;他們或許叫不出“惠山泥人”的名字,卻會為那個憨態可掬的“大阿福”駐足拍照;他們或許不了解蘇繡的針法精妙,卻愿意為一件融合傳統紋樣的時尚設計欣然買單。
當文化符號轉化為生活價值,非遺便真正擁有了生命力。讓“大阿福”盲盒走進海外潮玩店鋪,讓蘇式湯面的文創設計亮相巴黎設計周,讓紫砂壺成為國際友人珍愛的東方禮器——這些來自江蘇的非遺不僅只是“我們”的記憶,更成為“世界”共享的生活方式。
在這背后,我們也看到各行各業正積極參與進來,為江蘇非遺注入澎湃動力。作為在江蘇深耕超過110年的金融機構,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積極以金融服務助力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10月末,文旅產業授信余額達203億元,為省級重點文旅項目注入“金融活水”;創新推出“大運金”系列文化貴金屬產品,以金融載體講好大運河文化故事;通過“城門掛春聯 南京開門紅”“行運”等品牌活動,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融入現代生活。金融支持與創新表達,正讓非遺從“活起來”邁向“火起來”。
非遺的未來,不在復刻過去,而在創造新的生活可能。這是“非遺煥新 青春同行——蘇港澳臺青年非遺傳承保護活動”的初心與信念,也是年輕一代用熱愛與創意重新定義傳統的勇敢嘗試。
來源:華人時刊ChineseTi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