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范文靜
- 時間:2025-11-13 10:52:27
在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的遠程醫療中心,楊醫生輕點屏幕,園區雙向轉診系統上的患者病歷、檢驗報告、動態心電圖等資料便清晰呈現。隨著視頻連線的接通,另一端蘇州星海醫院的王醫生實時同步著77歲患者陸奶奶的病情。這一幕,正是蘇州緊密型醫療集團建設成果的生動縮影。通過高效的雙向轉診機制和遠程會診平臺,兩家醫院正讓疑難重癥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2024年9月,蘇州獲批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成為全國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驗田”。一年來,蘇州以群眾健康需求為導向,從供給側“體系重塑”與需求側“精準對接”雙向發力,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慢病全周期管理、專科特色化發展、智慧醫療賦能,構建起“急病有速救、慢病有精管、專科有特色、服務有溫度”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而鮮活的案例,印證著蘇州醫改的深度與溫度,讓“病有良醫、患有所托”的民生愿景逐步照進現實。
“專家跑”替代“患者跑”
緊密型醫共體讓優質資源沉下來
“要是沒趕上基層醫院的急救和轉診綠色通道,我這條命可能就沒了!”59歲的程先生回憶起前段時間自己突發心肌梗死的經歷,仍難掩后怕。當天他在單位開會時突發胸痛,被同事緊急送往張家港大新鎮人民醫院,做心電圖時突然失去意識、心跳呼吸驟停。危急時刻,大新鎮人民醫院迅速啟動急救流程——基層醫生先開展心肺復蘇穩住生命體征,同時通過醫共體雙向轉診系統,將程先生的病史、檢查數據同步至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此時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團隊提前做好手術準備,患者轉運到院后,20多分鐘便完成血管開通手術。“多虧了搶救及時、手術專業,一點后遺癥都沒留。”術后康復的程先生,如今每三個月在大新鎮人民醫院復查,再也不用往返市區奔波。

這一“生死競速”的救治案例,正是蘇州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打破層級壁壘、實現“上下聯動救急危”的生動寫照。在張家港,作為首批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牽頭整合6家成員機構,推行行政、人員、財務等“八統籌”管理,不僅在大新鎮、錦豐鎮等醫共體單位設立腫瘤聯合病房,派駐副高以上職稱醫師常駐,還搭建“心電一張網”覆蓋6家基層單位,累計完成心電圖診斷1000余份,高效處置多起心血管危急事件。“以前基層醫院遇到心肌梗死患者,只能等救護車送市區,現在通過聯合病房和遠程會診,能第一時間啟動急救,為患者搶出黃金時間。”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高嶸介紹,僅大新鎮醫院的腫瘤聯合病房,就已收治患者80余人次,完成雙向轉診50例,患者人均醫療支出降低32%。

而在蘇州工業園區,以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獨墅湖醫院)為核心的“1+11+X”緊密型醫聯體,更是將資源共享的效能發揮到極致。該院打造的檢驗、影像、心電、病理、消毒供應“五大區域中心”,累計為基層提供檢驗17.3萬份、影像診斷9.02萬次、心電診斷6.3萬人次,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三級醫院的精準診斷。“之前做CT要提前一周預約市區醫院,現在在社區開單、上級醫院讀片,當天就能拿結果。”金雞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沈師傅說,不久前,他因為突然的頭暈心悸在社區就診,通過雙向轉診系統,20分鐘內就完成與獨墅湖醫院的信息同步,確診冠狀動脈堵塞后及時得到治療,省去了重復檢查的麻煩。
記者了解到,目前蘇州已建成14個醫療集團、13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108個專科聯盟,通過“專家跑”替代“患者跑”,讓優質資源沿著醫共體的脈絡,精準下沉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醫院內”延伸到“家門前”
慢病管理+家醫簽約讓健康守護暖起來
“蔡醫生每周都打電話問我血糖,比家人還上心!”69歲的季阿姨是張家港大新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慢病管理對象,此前因糖尿病并發高血壓,她頻繁往返市區醫院。如今,依托醫共體下沉的胰島素泵技術和家庭醫生團隊,她的血糖從波動失控變得平穩,甚至能外出旅游,“家醫團隊還會上門測血壓、調用藥,再也不用為了配藥早起排隊。”
在蘇州,慢病管理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如同健康守護的“雙引擎”,將醫療服務從“醫院內”延伸到“家門前”。張家港市大新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8支“全專一體”家醫團隊,吸納市一院專科醫生,走進村社區、企業開展慢病篩查,今年已完成8000余人次篩查,建立“初篩—回訪—診療”精準鏈條。“我們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設計特色健康服務包,通過‘健康積分兌換’激勵患者主動管理病情。”大新鎮人民醫院院長嚴佳棟介紹,納入慢病管理的患者,治療依從性提升65%,三年生存率較傳統模式提高18%。
家庭醫生工作室是健康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記者了解到,在蘇州工業園區,290個家醫工作室覆蓋全域,獨墅湖醫院128名中級以上職稱醫生加入團隊,為居民提供上門問診、家庭病床等服務。82歲的張阿姨一家,就深切感受到家庭醫生的溫暖和便捷。去年,張阿姨的先生大腿骨骨折,在上級醫院手術后,面臨著術后換藥、拆線的難題。“我老伴兒83歲了,行動不便,去大醫院來回要半天,還得預約,太折騰了。”張阿姨說,金雞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解情況后,為其辦理了家庭病床,醫生每周三次帶著護士上門服務,拆線、換藥、指導康復訓練。
更讓張阿姨暖心的是社區醫生的細致。“每次上門不僅處理傷口,還會教我們怎么幫他翻身、怎么搭配飲食,防止壓瘡。”如今,張阿姨的老伴兒恢復良好,張阿姨自己也成了社區醫院的“常客”——此前因運動過量導致腰椎問題,社區張主任及時判斷其處于急性期并建議住院,在11天的住院期間,醫生每天查房、護士貼心照料,“大醫院主任難得見,這里醫生護士天天圍著患者轉,還會教保養知識,比家里人還細心。”
據了解,金雞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為簽約居民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還組建了慢性病管理小組,定期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講座。“以前看病只能往大醫院跑,現在社區醫院能看常見病、管慢性病,重病還能快速轉院,我們住在這特別安心。”張阿姨的話,道出了園區居民對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的認可。截至目前,蘇州已組建家庭醫生團隊1876個,重點人群簽約率達95.44%,真正實現“出院不離醫、健康有人管”。
“能看病”跨向“看好病”
專科特色化發展讓基層服務強起來
“每周從南京開車來相城泡中藥浴,再麻煩也值得!”42歲的譚先生被銀屑病困擾數年,自從找到元和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皮膚科,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心的中藥浴療、308準分子激光等特色療法,吸引了無錫、南京等地的患者專程前來。
在優質醫療資源密集的蘇州,基層醫療機構要突圍,必須走“小而精、專而強”的特色化道路。元和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地處相城區核心區,周邊環繞多家三級醫院,卻憑借皮膚科這一“王牌專科”實現差異化發展。中心開設皮膚內科、外科、中醫皮膚科等5個專科門診,配備M22超光子、點陣激光等35臺專科設備,年門急診量突破11萬人次,填補了相城區皮膚科住院與急診服務的空白。“我們有獨立制劑室,能生產復方乳酸涂膜等6種自制藥,為患者提供針對性治療。”中心皮膚科主任徐欣介紹,68歲的無錫吳奶奶曾因帶狀皰疹劇痛難眠,經“中藥濕敷+紅光治療”后,5天就明顯好轉,如今還會介紹病友前來就診。

張家港的腫瘤專科建設同樣亮點紛呈。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依托腫瘤防治中心,構建“防—篩—診—治—康”全周期體系,針對肺癌、乳腺癌等13個高發病種實行“個案管理師+專科醫生”雙導航模式。77歲的肺癌患者李大爺至今記得,初診時個案管理師吳丹妮幫他整理問題清單、協調檢查安排,“陳醫生制定方案,丹妮護士盯著我完成治療,沒有她們,我可能撐不過化療”。目前,該院腫瘤防治中心管理患者2622例,隨訪率100%,5年生存率預期提升至50%。
如今,蘇州各基層醫院已形成“一院一品”格局——太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糖尿病科、黃橋街道的康復科、澄陽街道的中醫針灸科,一個個特色專科讓基層服務從“能看病”向“看好病”跨越,也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對癥”的專家。
“分散點”到“一網通”
數智賦能讓就醫體驗優起來
“手機上就能查體檢報告,AI還會提醒我血壓偏高,太方便了!”在蘇州工業園區,居民通過“健康園區”APP,可實現預約掛號、檢查互認、報告查詢“一網通辦”。這背后,是蘇州醫療健康數智賦能工程的扎實推進。
2025年,蘇州市健康醫療數智創新實驗室正式啟用,匯集“三醫”數據超千億條,為診療決策、健康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在基層醫療機構,智慧醫療自助機已成為“標配”,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能預約上級醫院專家號、完成門診結算;醫生通過“心電一張網”,可實時調取患者既往心電數據,實現心血管疾病“早發現、早診斷”。元和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2024年啟用“心電一張網”以來,已完成遠程心電診斷4108份,陽性檢出率達93%;獨墅湖醫院的AI輔助診療系統,能為基層醫生提供用藥建議、病理質控,助力提升診療同質化水平。
大數據、人工智能也在賦能蘇州衛生健康“獲得感”。據悉,蘇州正推進“AI個人健康助手”建設,通過分析居民歷年體檢報告、就醫記錄,生成個性化健康畫像;同時開發“AI全科醫生”,完成預問診、輔助診斷等流程,解決基層醫生“時間少、能力不均”的問題。在張家港,腫瘤防治中心還引入AI大模型,日均篩查醫療數據300次,準確率達96%,已將高危人群納入三級聯動管理。

從“心電一張網”到AI輔助診療,從雙向轉診系統到健康檔案數字化,蘇州正以智慧醫療為筆,描繪“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的就醫新圖景。截至目前,蘇州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43.03%,人均預期壽命85.21歲,多項健康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站在公立醫院改革的新起點,蘇州正以體系重塑為基、以精準服務為要、以智慧賦能為翼,持續打通醫改“難點”、破解民生“痛點”。蘇州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章鳴林表示,蘇州醫改始終錨定“病有良醫,患有優撫”的核心目標,著力推動公立醫院實現“診療水平高、醫護積極性高、患者滿意度高”的發展定位。“這一目標精準回應了老百姓看病就醫的三大核心需求——看好病、少排隊、少花錢。”他介紹,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蘇州正從多維度優化就醫流程,真正實現“入院放心、住院舒心、出院安心”。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