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技藝的溫度融入社區公益的暖流,一場以非遺賦能、以義賣傳情、以善舉反哺的民生實踐,正在常州市天寧區紅梅街道竹林社區非遺文化交流基地編織溫暖畫卷。今年7月起,竹林社區攜手常州市恩德公益文化交流中心、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發起“手心相連,三代同樂”非遺宋錦賦能再就業公益項目,以“技藝傳承+就業幫扶+公益慈善”的服務閉環,讓非遺技藝煥發新生,也為更多人點亮了生活新希望。
匠心傳習:
以宋錦技藝為筆,繪就再就業新路徑
“以前總覺得非遺離自己很遠,沒想到現在能靠這門手藝撐起生活并重新找到價值。”近日,剛完成一件宋錦發飾制作的殘疾人邱錦玉,臉上滿是成就感。該項目自啟動以來,精準聚焦待業寶媽、失業人群、殘疾人等重點群體,通過“線上招募+線下培訓”的方式,吸引了數十名志愿者參與宋錦手工制作免費培訓。

非遺宋錦講師虞佳燕每周一上午到竹林社區三樓文化交流中心,通過“理論+實操”雙軌課程,從宋錦“通經斷緯”的核心技藝,到纏針、盤金等12種基礎針法開展系統培訓。針對零基礎學員,采用“一對一指導+小組互助”模式,手把手糾正針法、調整力度,不少學員從“連針線都拿不穩”,成長為能獨立完成發夾、杯墊等小件作品的“熟手”。目前,已有2人通過項目推薦,獲得了非遺手工坊訂單,每件成品根據難易程度補貼0.5—2元的手工費,真正實現“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
錦繡出圈:
社區義賣搭橋梁,非遺走進尋常生活
做好的宋錦成品,就由志愿者擺放在社區展示架上進行義賣。這些精美的物件,吸引了眾多居民和共建單位的參觀和購買。“這些宋錦掛件太精致了,不僅好看還很有意義,必須支持!”居民王阿姨一次性選購了3件作品;周邊企業不少年輕人則被宋錦紋樣的耳環、吊墜吸引,拍照發圈后帶動朋友前來選購。

為讓非遺成果“走出工作室、走進生活里”,社區還組織義賣走進竹林壹號小區、融入梅亭佳園樓道文化建設、嵌入天寧移動服務廳、帶入竹林壹號幼兒園,通過“家門口的非遺義賣”,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為再就業成果搭建了展示與轉化的平臺,讓非遺真正走進居民日常生活。
善暖人心:
義賣收益反哺公益,續寫民生服務新篇章
截至目前,社區已通過愛心義賣籌集資金5313元,超100余人次參與。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為竹林社區開通專屬公益捐贈二維碼,所有義賣善款統一進入基金會賬戶,實行專戶管理,精準用于社區開展線下老年樂齡活動、幫扶慰問困難老人、困境兒童等,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傳遞溫暖。
10月21日,竹林社區攜手武陽文化啟動“竹林首屆非遺文化展”,社區將持續運營該模式,構建起集創作、展示、研學和傳承于一體的非遺網紅基地,不僅活化傳統文化,更切實推動銀發經濟、助老服務,讓關愛從手心傳遞到心間。
從一針一線的手工制作,到熱熱鬧鬧的社區義賣,再到溫暖貼心的公益反哺,竹林社區非遺宋錦賦能再就業項目構建了“手工制作—愛心義賣—籌集善款—服務老人—就業賦能”的可持續公益閉環,串聯起匠心、愛心與民心,為社區治理與民生服務注入了獨特的非遺溫度。未來,竹林社區將持續引入更多非遺文化資源,攜手更多愛心企業、社會組織,以文化力量持續滋養公益事業。
來源:常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