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來,航天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仰望蒼穹,中國人自己的“太空之家”熠熠生輝。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5年11月14日17時21分,神舟二十號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全部安全順利出艙,健康狀態良好,至此,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之旅順利結束。
當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搭乘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在東風著陸場著落,漫天風沙為其鼓掌,14億國人共同見證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陳冬成為首個在軌駐留時間超過400天的中國航天員,同時也是目前執行出艙任務次數最多的中國航天員。陳中瑞、王杰的首飛之旅圓滿完成。204天的在軌駐留,不僅刷新了中國航天員乘組在軌時長紀錄,更續寫了航天精神的傳承,激起跨年齡、跨職業的全民情感共鳴。
航天精神的傳承,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在一代代航天人血脈之中流淌。指令長陳冬三征太空,從首次飛天時感嘆“特別漂亮”的青澀新手,到成為帶領乘組沉穩應對復雜任務的資深指揮官,鬢角的銀絲訴說著他對航天事業的執著堅守——“祖國送我上太空,我為祖國守天宮”。這種傳承,還體現在從地面到太空的接力中:從飛行工程師到航天員,從制造航天器到乘坐航天器,王杰用專業能力延續著航天人精益求精的追求;兒時向往拖拉機的鄉土少年,追隨著楊利偉的腳步成為沖上太空的航天駕駛員,陳中瑞完成了一場個人夢想與國家使命同頻共振的演出。從1970年“東方紅一號”奏響太空序曲,55年風雨兼程,如今中國空間站實現常態化運營,航天精神在一次次出征與返航中不斷豐富,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全民共鳴的熱潮,源于航天事業對每個人夢想的喚醒與照亮。神二十任務期間,3100攝氏度高溫材料實驗的硬核突破,斑馬魚、太空菜園等充滿生活氣息的科研探索,腫瘤治療相關蛋白晶體的獲取,都讓曾經遙遠的太空變得可感可知。網友們在社交平臺熱議“太空里的生物實驗能給醫學帶來什么突破”,少年們把航天員的故事寫進作文,立下“未來要去太空探索”的志向。航天事業已不再是某個領域的專屬,而是滋養全民科學素質、點燃大眾追夢激情的精神火種。在返回推遲的9天里,國人從開始的揪心牽掛到后面的從容期盼,不僅是對乘組冷靜應對的點贊,更是對中國航天應急能力的自豪,這種復雜而真摯的情感,正是國家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的自然流露。海外網友的驚嘆與贊譽,也讓這份共鳴跨越國界,映照出對美好與卓越的一致向往。
更深刻的共鳴,藏在航天事業與普通人生活的緊密聯系中。無數航天人在實驗室里通宵達旦,在發射場默默堅守,他們是父母、是子女,卻用“地面多備幾手,太空才能得心應手”的信念,為國家夢想筑牢根基 。這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與各行各業從業者的堅守不謀而合——教師在講臺上傳道授業,醫生在病房里救死扶傷,農民在田野里耕耘希望,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踐行著初心使命,與航天人共同書寫著新時代的奮斗篇章。此次成功返航,不僅是一次太空任務的圓滿收官,更是對所有奮斗者的精神禮贊,讓人們看到:只要心懷夢想、腳踏實地,每一個平凡的人都能創造不平凡的價值。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航天強國,這是“航天強國”首次被寫入國家五年規劃重點任務。穹宇遼遠,征帆再揚,神舟二十號乘組的返航成為航天精神傳承的新起點。當“中國紅”在太空持續閃耀,當航天夢與每個人的夢想同頻共振,我們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書寫更多屬于中國的航天奇跡,創造更多屬于新時代的輝煌篇章。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文稿|左永芳(安徽理工大學)
編輯|童婷婷
指導老師|陳超
(江蘇廣電總臺我蘇客戶端原創,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