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畔,“蘇韻”飄香。在8萬平方米的長三角文博會會展中心現場,江蘇展區萬余件優質產品吸引觀眾駐足、打卡、采購。現象級IP“蘇超”成為焦點、28家企業攜黑科技亮相,帶來多個全球“首款”科技產品、非遺技藝在創新中獲得新生……江蘇文創精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蘇”寫著文化自信的“江蘇答案”。
“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激發文化產業創新創造活力”這是第六屆“長三角文博會”的鮮明主題。這是一場令人矚目的文化盛宴,也將通過文博會這個舞臺,讓優質文化展品變成日常消費商品,讓文博流量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增量。
讓“小門票”成為激發消費的“大杠桿”。過去,一張足球門票或一場演唱會只是一場文化消費體驗的出入憑證。如今,一張小小門票可以串聯起“吃、住、行、游、購、娛”,成為了探索城市文化的“通關卡”、拉動消費的“邀請券”。展會上,“蘇超”主題展區從“蘇超”+文旅、“蘇超”+文創、“蘇超”+科技等三個維度,遴選30家企業共同呈現蘇超主題消費場景和傳播模式,將江南傳統文化元素、十三個地級市的特色文化、互聯網數字技術融入到“蘇超”賽事中,持續放大“跟著蘇超去旅行”的綜合消費效應,培育了新的消費增長極。
讓非遺從“指尖記憶”變成“指尖經濟”。文化大省,底蘊深厚。江蘇省擁有豐富燦爛的非遺資源,為非遺傳承與產業協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全省現有非遺資源項目2.9萬個,其中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11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62個,入選數量居全國之首。文博會上,從蘇州絲綢紋樣數據庫、絲綢紋樣數字創新應用新品以數字手段存儲千年染織繡杰出技藝,創新應用到新中式服飾、網絡游戲、潮玩手辦等領域,到展銷融合中國古典詩詞與蘇繡、盤扣等非遺技藝的新國風服飾、非遺緙絲產品、云錦織造文創衍生品等,精益求精的工藝,耳目一新的創意,穿越歷史的韻味,讓江蘇非遺美學引領“國潮新風”,充分展現了江蘇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的生動實踐。
讓傳承從“靜態存在”變成“數字永生”,生成式AI等人工智能領域的熱門技術,進一步豐富了非遺的表達形式、傳播渠道,把非遺傳承從“傳播單向化”“體驗表面化”變成了“體驗個性化”。文博會上,“數智引擎”板塊,28家企業攜黑科技亮相,盡顯江蘇文化科技的硬核實力。林黛玉、賈寶玉等人物以全息投影的形式躍然眼前,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觀眾戴上VR眼鏡,便可在方寸間漫游,沉浸式領略600年前大明南京城的盛世氣象……“黑科技”正是文化產業創新創造活力的核心驅動力,讓科技走出實驗室,融入到文化產業發展的血脈中,讓文化傳承“立起來”“活起來”,讓珍貴的歷史記憶與觀眾跨時空相見,讓傳統文化在現代技術中煥發新生。
文化與經濟共舞,傳統與現代融合。以長三角文博會為契機,江蘇當以創新為筆、文化為墨、發展為卷,繪就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畫卷,為長三角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注入江蘇動能。(許云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