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青少年的體質康健,既是個人成長的“元氣根基”,亦是教育強國大廈的“鋼筋鐵骨”。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意見》,20條舉措織密學校體育發展經緯,為破解青少年成長痛點提供對癥良方,其核心價值在于凸顯體育育人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體育絕非單純的強身之術,而是滋養全面發展的育人之徑。在校園的運動場上,孩子們收獲的不僅是挺拔的身姿與充沛的精力,還有突破自我的自信、團隊協作的意識與直面挑戰的勇氣;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的實踐中,運動承載的不僅是競技樂趣,還蘊含著民族文化的基因與精神信仰的傳承。《意見》的出臺為校園體育發展注入政策動能,各地當以政策為帆、創新為槳,將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轉化為可供執行的方案,讓體育育人的浪潮浸潤校園每個角落,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讓孩子們腳下有力、眼里有光。
深化教學改革,筑牢青少年“健康地基”。《意見》明確“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的剛性要求,標志著體育已從校園教育的“邊緣點綴”躍升為育人體系的“核心支柱”。落實這一要求,關鍵要在“時間落地”與“質量提級”上雙向發力。一方面需以制度剛性護航體育時間,杜絕體育課被隨意占用的現象,讓體育成為校園教育的“必修課”而非“選修課”;另一方面要推動教學創新,摒棄“放羊式”教學,結合青少年身心特點設計科學課程,讓每一次體育活動都能有效提升體質、錘煉意志,真正發揮以體育人的基礎作用,為孩子們在人生道路上起好步、跑得遠打基礎。
健全支撐體系,為體育育人激活多元發展動能。青少年體質強健是系統工程,離不開師資、場地、評價等多維度的協同保障。針對傳統校園體育存在的短板,需靶向施策構建完善體系。師資層面應打造“專職為主、兼職補充”的隊伍,通過系統培訓提升專業能力,破解人才短缺難題;場地方面要推動校內設施提質與社會資源共享,讓運動空間從校園延伸到社區,確保學生“有地可運動”;評價維度需建立“監測—干預—反饋”的閉環機制,摒棄單一的體能測試模式,將過程性表現納入評價體系,推動評價從“結果判定”向“成長護航”轉型,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
培育體育文化,為青少年涵養“精神之韻”。體育的深層價值,體現在筋骨強健之外的人格塑造與精神淬煉。《意見》將校園體育文化培育單列成章,正是對這一價值的深刻把握。從課間操隊列中淬煉的紀律意識,到賽事競技中彰顯的拼搏精神,再到團隊運動中凝聚的協作理念,體育文化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養著學生品格。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既需要通過常態化賽事搭建展示平臺,讓青少年在競技中對體育規則和體育精神形成深入理解;也需要挖掘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將運動與文化傳承相結合,讓青少年在揮汗中感受文化魅力,實現“以體鑄魂”的深層育人目標。
體育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國家強。當運動成為校園新風尚,當更多青少年在陽光下揮灑汗水和歡笑,體育必將成為教育強國建設的強勁引擎,讓新一代青少年以強健之軀、昂揚之姿,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春華章。(圖/文 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