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自江蘇鹽城大豐港出發,風機工程師們乘坐交通船沿海巡檢,不遠處,逾四十余層樓高的白色“風車”陣列迎風矗立,成為黃海之濱一道壯闊的風景線。“我們國信大豐85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是省內首次批量化應用8.5兆瓦機型的項目。”江蘇國信新豐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申岳進指著綿延136平方公里的風電場介紹。
早在今年夏季第一波用電高峰時,這片風場首批機組成功并網,發出江蘇海上風電平價時代“第一度電”。
暑去冬來,全省能源保供將進入迎峰度冬關鍵期,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隨省國資委調研組深入海岸一線,探訪這一投資逾百億元、江蘇省內在建總裝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場。

海上“風”動:與自然搶時間
海風裹挾著咸濕的水汽撲面而來,波濤起伏的海面上,巨大的作業船正進行最后一批風機施工收尾。
“我們在這里就是與大自然搶時間。”工程技術部海工專職繆翔介紹,距海岸33公里左右的這片海域,水文條件復雜,潮溝變化大,沙體活躍多變,風暴潮頻發,有效作業窗口期非常有限。
迎風“破浪”,項目團隊創新采用了“動態窗口期預測系統”,將有效作業時間從傳統的4小時,高效提升到6.5小時。讓團隊引以為傲的是,在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的短短六天內,他們成功完成了兩座海上升壓站的吊裝。
“海上隨時有大風浪,必須與天氣賽跑。”建設者表示,兩座升壓站的吊裝,是整個項目的關鍵節點,“任何延誤都可能影響后續工程進度。”
今年10月31日,南部風場的升壓站率先完成吊裝;之后僅用兩天便完成轉場籌備;11月4日,難度更大的北部風場海上升壓站上部組塊吊裝順利就位。
這兩座升壓站,被譽為“海上能量心臟”,源源不斷地為風電場輸送著綠色動力。
其中,北部組塊容量500MW、重達3215.9噸;南部組塊容量200MW、重達2224.5噸……從組塊到基礎的對接,誤差都嚴控在毫米級,各部件真正實現“無縫”銜接。

創新驅動:智慧賦能海上風電
在陸上開關站集控中心,數十個屏幕對風電場設備運行狀態一覽無余:8.5兆瓦的發電機組,正在平穩運行;監控屏幕上,實時發電數據不斷跳動。
“我們建立了海上風電項目智慧建設管控系統,實時掌握人員動態、船機狀態、工程進度、水文氣象等關鍵要素,實現海上施工可視化動態管理。”工程技術部海工技術員李鑫一邊檢查設備狀態一邊介紹。
如同風場24小時活躍的智慧“大腦”:集控中心內,“海纜埋設監控系統”正實時顯示海底電纜的情況,“海域預警系統”則不斷更新著氣象和海況數據……
這些含“新”量滿滿的元素,讓復雜的海上施工及運維,變得透明可控;對人、船、環境、工程全要素智能預警與監控。
“我們還創新采用‘海上升壓站斜樁導管架基礎安裝’等關鍵技術,提升施工效率20%以上;通過施工方案優化,節約工程造價約20%。”工程技術部海工技術員顧炎介紹,11月初,該項目H10風場累計發電量已突破1億千瓦時。

綠電涌動:風氫融合拓新路
電從海上來。現場探訪時,風電場正進行陸上開關站、200MW和500MW海上升壓站倒送電環節,預計年底前,將全容量并網發電。這片海上風電場,即將在迎峰度冬的關鍵節點,展現其全部潛力——
整體年發電量預計達28.8億千瓦時,可滿足約百萬戶家庭全年用電需求。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可節約標煤約8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39萬噸,相當于為江蘇沿海增添了一片“海上森林”。
而其對于江蘇能源布局的特殊意義,遠不止于此。
在保障綠色電力穩定供應的同時,這里也是全省“風氫儲一體化”試點示范項目。
記者了解到,新豐海上風電項目正積極探索“綠電-綠氫”協同發展新模式,試圖通過電解水制氫技術,實現富余電力就地轉化儲存。
“這不僅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風電消納問題,提高能效,更生產出零碳排放的‘綠氫’,為交通、工業等領域提供清潔能源。”既是發電場,也將是“儲能站”,申岳進描繪著風場的廣闊前景。
海風拂面,夕陽余暉灑在黃海海面,巨大的白色風機葉片依然在緩緩轉動,將無盡海風轉化為清潔電能。
“等到年底全部機組投產,我們將成為江蘇沿海的重要‘綠色能源基地’。”申岳進語氣中充滿期待。
據江蘇省政府今年發布的《江蘇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若干政策舉措通知》,全省要加快海上風電建設。
當前,我國新能源的發展已從規模的快速擴張,邁入量與質并重、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階段。以新豐海上風電為例,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項目在全省試點探索的“風氫儲一體化”模式,正是國家《關于促進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倡導的“新能源與產業集成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也為江蘇“十五五”能源結構優化和綠色轉型注入創新動能。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倪敏
受訪者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