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鍋羊肉爐里,飄著“當歸”的醇香;一條尋根路上,寫著“當歸”的期盼。在南京經營“臺北熱炒”的臺胞“麻吉大叔”譚峻,用十六年時間,從一位懷揣鄉愁的異鄉客,成長為兩岸故事的“擺渡人”。他取名“麻吉”——在閩南語中意為“摯友、兄弟”,初衷是希望與大陸同胞真誠相交;如今,他不僅把地道臺灣味搬進南京城,更以自媒體博主身份,用鏡頭記錄兩岸融合的溫暖現實:從跨越海峽的擁抱,到尋回根脈的淚水,再到善意的相遇,都通過他的小店與賬號,匯成“麻吉”會客廳的故事,讓隔海相望的期盼,化作爐灶邊真實的溫暖與重逢。
從“南京村”到南京城
他帶著長輩們回家
“當時看到有人去拍‘南京村’,我覺得很新奇,我在臺灣生活了那么多年,都不知道臺灣原來有個‘南京村’。”今年1月,麻吉大叔從家鄉臺北驅車到高雄,將“南京村”的真實情況用視頻記下來,并發到了自己社交平臺上。
臺灣省高雄市君毅正勤社區,一個被當地人親切稱為“南京村”的地方,原名“君毅里”,是1948年隨六十兵工廠遷臺的員工及家眷聚居形成的特殊社區。據麻吉大叔介紹,社區大概有1700戶,住著七八千人,大部分都是當年遷過去的南京人。兵工廠的前身可追溯至1862年李鴻章創辦的上海洋炮局,后遷至南京雨花臺更名為“金陵兵工廠”。歷經抗戰烽火內遷重慶,戰后回遷南京并改稱“六十兵工廠”。1948年底,兵工廠奉命遷至臺灣高雄,一代人的人生軌跡也隨之改變。
![]()
麻吉大叔在臺灣高雄“南京村”和長輩們在一起
“下午四點,社區大榕樹下坐滿了聊天的長輩。”麻吉大叔回憶初見時的場景,聲音有些哽咽,“當他們開口,那一口地道的南京話瞬間擊中了我。”這段充滿溫情的視頻在麻吉大叔的個人賬號發布后,迅速引發網友們的共鳴。評論區里,留言洶涌而至:“聽到鄉音瞬間淚目”“這哪是去了幾十年,感覺才從南京過去三天”“希望能邀請爺爺奶奶們回家看看”。這些真摯的留言,在麻吉大叔心中化作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一個溫暖的計劃開始醞釀。
![]()
麻吉大叔帶四位“南京村”長輩游覽南京
今年4月,在麻吉大叔的誠摯邀請與各方努力下,“南京村”的四位長輩踏上返鄉之旅。隊伍中,有三位是第一次踏上祖輩日夜思念的故土,有人則是“少小離家老大回”。最令人動容的是,一位王姓大哥帶著母親的遺愿來到南京,希望找到失散多年的親人。這段尋親視頻發布后,僅半天就傳來了喜訊。在麻吉大叔的小店里,鏡頭記錄下了這個等待了太久的擁抱——當王大哥與表姨相擁的瞬間,淚水與笑聲交織,在場的所有人都熱淚盈眶。
“那一刻,我既感動又有些難過。”麻吉大叔感慨道,“我相信,這就是中國人血濃于水的情感,是任憑什么力量都割不斷的。”
![]()
王大哥在麻吉大叔的小店里和南京親人團聚
來大陸創業十六載
他的小店寫滿“兩岸一家親”
帶“南京村”長輩回家的底氣,源自麻吉大叔在大陸十六年的深厚積淀。2010年,他在上海初試創業受挫,后到鎮江繼續打拼。2015年,他來到南京創業,立下了“把臺灣味完完整整還原在南京”的初心。此后,他既經歷過品牌擴張的高光時刻,也體味過市場沉浮的冷暖,如今用臺式熱炒延續初心。
“半途轉換賽道未必是更好的選擇,不如把走過的路都變成經驗。”回首創業路,他語調平和地說:“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復盤、堅持走下去。”如今,他的小店早已超越了一家餐廳的范疇,成為一座聯結兩岸人心的文化橋梁。在食客朱先生看來,一口地道的鹵肉飯,仿佛重啟了他在寶島的旅行記憶,他向記者稱贊這是“在南京嘗過最正宗的臺灣味道”。
![]()
位于南京仙鶴街的麻吉大叔臺式熱炒小店
在麻吉大叔的小店里記者看到,“南京廳”與“臺北廳”遙相對望,餐具上醒目地印著“兩岸一家親”等標語。“這句話代表了兩岸之間最應有的狀態。”令麻吉大叔欣慰的是,這份真誠的信念正在產生漣漪效應。據麻吉大叔所說,許多臺灣菜館紛紛使用同樣的標語,越來越多的臺胞小店主也因此敢于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一碗鹵肉飯,一句“一家親”,小店里的每一個細節,都在悄然推動著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從光復節到光復紀念日
念念不忘 必有回響
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表決通過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看到這條新聞,麻吉大叔感嘆萬千。“我小時候在臺灣過‘光復節’,是真的會放假的。”麻吉大叔說,“放假,就是讓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日子為什么這么重要——它承載的是一段不能被遺忘的歷史。”
對麻吉大叔而言,“光復”二字不僅是歷史課本上的厚重文字,更是中國人血脈中的認同。“它讓我們知道自己從何而來,記住先輩用血肉收復臺灣的犧牲。”說到這里,他語氣堅定,“這就是為什么我總說,我是臺灣人,是新南京人,更是中國人。這三種身份在我心中是歸屬感的來源。”
這份認同,化作他的行動。如今麻吉大叔做小店店主的同時,成了一名拍客博主,以“擺渡人”的姿態,透過短視頻的鏡頭,將真實、溫暖的兩岸故事娓娓道來。“自從拍攝‘南京村’系列,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不是去說服誰,而是讓兩岸同胞看見彼此最真實的生活與情感。這就是我理解的兩岸一家親’。”
![]()
紫牛新聞記者在玄武湖邊對話麻吉大叔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當歸”的香氣飄過海峽,“光復”被賦予新時代的注解,每一個平凡的“麻吉大叔”,都在成為兩岸故事最動人的書寫者。他們的堅持印證著:最深沉的鄉愁,終會踏上歸途;最執著的守望,必將照亮回家的路。故事仍在續寫,而每一顆期盼團圓的心,都在完成屬于自己的“光復”。
指導單位:江蘇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出品:楊力群 雙傳學
制片人:尤健 劉大穎
監制:傅晴 王璟
導演/出鏡:喻文君
統籌:盧婧
編導:盧婧 李雪琪
制片:袁蒙西
攝像:于房浩 朱信智 胡子煜
后期/調色:胡子煜
劇務:熊越
美編:肖甜
校對:趙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