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擁有全國唯一的煙氣處理環保裝備產業集群,江蘇鹽城環保科技城立足“雙碳”戰略目標,創新構建“塔尖引領、塔身協同、塔基支撐”的金字塔式研發體系。這一架構通過分層整合創新資源、打通轉化鏈路、培育產業動能,推動科技創新從實驗室突破到產業化落地的高效躍遷,目前已實現日均固碳500噸的規模化成效,填補了華東地區工業園區固碳應用空白。
塔尖:頂尖智庫+核心實驗室,搶占技術制高點
研發體系的“塔尖”層以“頂尖智庫+核心實驗室”為核心,聚焦全球雙碳前沿技術攻關,打造創新“最強大腦”。環科城聯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等12家國家級科研院所組建“雙碳技術戰略智庫”,為區域研發方向提供戰略指引。
核心實驗室集群則成為技術突破的“策源地”。目前已建成 全球首套燃煤鍋爐全煙氣碳捕集、江蘇省灘涂生態碳匯、智能低碳裝備三大標桿實驗室。其中,由中創清源聯合清華大學主導的全煙氣碳捕集項目成果顯著,該技術不僅榮獲2024年度國家環境技術進步一等獎,更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被列為中國減污降碳典型案例,入選工信部節能降碳技術裝備推薦目錄。
塔身:產業研究院+聯合中心,打通轉化中梗阻
“塔身”層作為連接研發與產業的關鍵紐帶,以“產業研究院+企業聯合中心”破解技術落地難題。環科城依托雙碳服務中心成立鹽城低碳產業研究院,整合SGS、羅克佳華等30余家企業技術資源,開展“定制化研發”服務。在為立鎧精密打造的 “零碳供應鏈技術方案”中,通過優化能耗與綠電接入,幫助企業年降碳4.2萬噸,更帶動47家供應商建立標準化碳核算體系,催生出全國首個零碳供應鏈示范區。
企業聯合研發中心則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 “江蘇碳匯林-鹽城工學院產學研合作基地”等8個平臺,其中羅克佳華與南京理工大學共建的智慧控碳聯合實驗室,其研發的監測系統已接入全國3800家企業,為精準控碳提供數據支撐。
塔基:眾創空間+中試基地,培育創新新動能
“塔基”層以“眾創空間+中試基地”為支撐,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從創意到產品”的全周期培育。環科城打造的“環保產業創新中心”,是江蘇省首批標桿孵化器,專門配套5000萬元創業基金,引入專業孵化團隊,目前已培育23 家初創企業,涵蓋碳監測、綠色建材等領域。孵化企業江蘇藍創聚聯數據與應用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的“便攜式碳濃度檢測儀”,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后廣泛應用于園區及企業監測場景,成為基層碳管理的實用工具。
雙碳技術中試基地則破解成果轉化難題。基地配備27萬平方米研發中試場地、500 多臺(套)高端檢測設備,為科研團隊提供“拎包入駐”式服務,已承接清華大學“新型吸附式碳捕集材料”、南京大學“灘涂碳匯計量技術”等 15 項中試項目。其中6項技術成功轉化,帶動相關企業年產值超8億元。依托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鹽城分中心開通的“技術轉移直通車”,累計促成18 項綠色技術交易,轉化金額超3億元。
“金字塔體系的核心是分層定位與協同聯動。” 鹽城環保科技城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這一體系已形成 “前沿攻關—需求對接—成果孵化”的完整閉環,培育出 126 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2名技術經紀人組成的專業團隊推動技術交易額年均增長 40%。在技術輸出方面,已帶領 20 余家鏈主企業實施“技術西進”,中創清源的超低排放技術已簽約鄂爾多斯 3 家能源企業,南大華興的智慧流域治理平臺服務長三角11個工業園區。
“計劃三年內新增核心實驗室3個、聯合研發中心5個,孵化低碳初創企業50家。”環科城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持續完善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技術高地 + 產業高地’優勢,為長三角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通訊員 袁登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