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一列承載著特殊使命的列車從昆明啟程,沿中老鐵路行至磨憨。該趟“云嶺網安”網絡安全主題宣傳列車是2025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網絡安全進基層重要活動之一。
數字動脈的“安全基因”,從主題列車到跨境鐵路的實踐躍遷。以主題列車為載體,將網絡安全意識融入公眾出行場景,這一創新實踐為中老鐵路的數字化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安全模板”。中老鐵路作為“數字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其運營系統涉及跨境數據傳輸、智能調度、票務支付等核心環節,任何安全漏洞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從昆明物流信息平臺的加密傳輸,到萬象車站人臉識別系統的隱私保護,再到中老兩國聯合應急響應機制的建立,安全基因已深深嵌入這條數字動脈的每一寸“神經末梢”。正如主題列車承載著深化區域合作的愿景,中老鐵路正以安全為紐帶,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數字領域的規則對接。
技術協同的“網絡快車”,跨境數據流動的“安全鎖”。中老鐵路的數字化運營,本質上是跨國界的數據流動。通過構建“技術協同+機制創新”的雙輪驅動模式,為跨境數據安全流動打造了“云南范式”。在技術層面,我國與老撾共同研發跨境數據加密協議,確保列車運行數據、乘客信息在傳輸過程中“不可見、不可改”;在機制層面,雙方建立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對貨運信息、票務數據等實施差異化保護。“技術筑底、機制護航”的模式,既保障了數據流通效率,又筑牢了安全防線。其實,網絡安全與發展并非對立,而是可以通過創新實現動態平衡。
應急響應的“區域共識”,從單邊防御到共治共享。中老鐵路的跨國屬性,決定了其網絡安全必須突破單邊防御的局限,構建共治共享的應急響應體系。云南牽頭建立“中老鐵路網絡安全聯合指揮中心”,整合兩國技術資源,實現威脅情報實時共享、攻擊溯源協同處置。“平時聯訓、戰時聯動”的模式,有力提升了鐵路自身的安全韌性,更為中國與周邊國家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樣本。隨著應急響應機制的深化,中老鐵路正從“物理連接”邁向“安全互聯”。
命運與共的“數字未來”,安全底座上的合作升級。中老鐵路的網絡安全實踐,本質上是“數字絲綢之路”安全合作的縮影。云南以區位優勢為支點,通過創新載體、技術協同、機制構建,為區域數字合作裝上了“安全閥”。隨著中老泰鐵路的延伸、中緬印度洋新通道的打通,網絡安全合作將向更深層次拓展。從數據安全擴展到人工智能治理,從應急響應升級到標準制定,從雙邊合作延伸到多邊機制。這條由安全護航的“鋼鐵駝隊”,終將承載著中國與東盟國家對互信共治、安全有序網絡空間的共同期待,駛向更加廣闊的數字未來。
當主題列車的燈光照亮中老鐵路的夜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鋼鐵與數據的交融,更是一個安全為基、合作共贏的數字時代正在到來。在這條由安全護航的“數字絲路”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正以更穩健的姿態,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