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家“國家圖書館共建館”,南京江北圖書館(新館)在延續文獻借閱與閱讀推廣等傳統服務的同時,更主動尋求突破,將知識服務延伸至產業一線。開館一年多,其產業信息服務已達4.73萬人次。“我們不僅是靜態的知識倉庫,更要成為區域發展的‘動態智庫’。”南京江北圖書館(新館)副館長周鑫這樣詮釋它的使命。

每天瀏覽圖書館推送的生命健康產業動態,已成為南京核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的習慣。“他們提供的產業情報精準實用,尤其是政策解讀板塊,為我們項目申報節省了大量時間和人力。”聚焦集成電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新區核心產業,該館連續推出《產業信息簡報》《產業情報月刊》《產業政策匯編》等系列產品。目前,專業月刊已覆蓋園區60多家企事業單位,成為企業追蹤技術前沿、研判市場趨勢的“信息參謀”。
為進一步拓寬服務半徑,南京江北圖書館(新館)與江北新區科技創新和大數據管理局聯手,通過“政府采購+圖書館選配+企業點單”的創新模式,將1100余冊由國家圖書館精選的知識產權書籍,精準嵌入南京生物醫藥谷、智能制造產業園等15個產業信息服務網點。內容既涵蓋專利、商標等“基礎課”,也包含貼合新區產業方向的“專業課”,以“精準投喂”方式服務上萬家企業。
從知識講座到案例巡展,從“充電賦能”到“實戰推演”,圖書館正以多元服務全面助力企業成長。9月11日下午,一場“知產助創園區深度賦能課”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舉辦,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光電部導師級審查員、江蘇省知識產權專家智庫成員范偉在“專利三部曲”的講座中,系統闡釋了企業如何通過精準檢索挖掘創新、規避潛在風險、避開研發“彎路”。
他的分享讓南京某工具制造企業技術總監劉女士受益匪淺,她告訴記者,他們在申報“某新型激光加工金剛石刃口相關創新技術”前,通過館內專業的查新服務,確認了該技術在國內外公開文獻報道中的新穎性,有效避免了重復研發的投入,為企業后續專利申報等工作掃清了關鍵障礙。
不僅如此,南京江北圖書館(新館)的智慧服務還拓展至公共治理領域。在“南京北站”規劃公示期間,該館快速響應,發布輿情監測報告,從輿情趨勢、熱詞分布、傳播渠道等多維度解析民意,助力政府精準把握公眾關切。圍繞新區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目標,圖書館還完成了題為《讓青年成長與新區發展雙向奔赴》的深度研究報告,從職業發展、基礎保障、文化消費等五大板塊展開,形成17萬字系統分析,為新區引才、留才提供了扎實的決策依據。

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南京江北圖書館(新館)進一步將展覽、講座、培訓與研學活動編織成一套可下沉、易觸達的知識傳播機制。這座超越傳統借閱功能的圖書館,正轉型為一個“流動的智慧市集”。在全國科普周期間,9家智能制造企業集中展示最新技術成果,將“智造高地”的宏觀概念轉化為可感可觸的現實體驗,吸引近4萬人次參觀。一家機器人公司市場負責人表示:“這類直面市民的展示,既是企業曝光的機會,也是收獲真實反饋的渠道。”
同時,科普活動也深刻觸達青少年群體。江蘇省集成電路學會副秘書長蔡志匡以“芯片是智能設備的‘大腦和心臟’”的生動比喻,帶領中小學生走進微電子世界。在動手制作飛機、坦克模型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鍛煉了實踐能力,也理解了深層的科學原理。

圖書館的延展功能為企業發展架起一座橋梁,讓有價值的產業信息暢達園區和企業。在這里,知識服務變得可感知、可衡量、可持續,逐步成長為支撐區域創新與治理現代化的強勁引擎。
這一系列探索,離不開體制機制的大膽創新。面對當前公共圖書館普遍活力不足的困境,南京江北圖書館(新館)勇于突破傳統路徑,探索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與使用權“兩權分離”的改革新模式,通過委托國家圖書館下屬企業——北京國圖文化負責整體運營,真正實現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現代化辦館路徑。
“國家圖書館擁有全球最大的中文文獻保障資源,借助其專業力量,我們能夠為企業提供更精準、更深入的產業咨詢支持。”江北圖書館(新館)副館長周鑫這樣說道。他原本就來自國家圖書館參考咨詢部,深諳資源與服務融合之道。他告訴記者,隨著江北新區集成電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產業集群的迅猛發展,圖書館正加快打造產業信息AI咨詢平臺,持續引入和更新專業文獻資源,為企業用戶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一站式信息查詢服務。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周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