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婷婷
通訊員 陳欣
睡眠障礙患者告別“碎片式”診療,獲得連貫精準的解決方案;醫生有了“智慧助手”,輕松生成個性化治療方案;保健品研發員精準運用大數據,實現從“治病”到“治未病”……近日,南京大學與鼓樓區正式簽約共建“健醫數據與AI校企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健醫實驗室”),以人工智能技術描繪生命健康產業新藍圖,推動“未來醫療”從愿景走向現實。

該項目依托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這一重點平臺,是推動高校智力資源與區域產業優勢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也是落實“雙高協同”發展戰略的標志性成果。
毗鄰校園,打造“AI+醫療”創新策源地
核心研發區專注前沿技術突破,交叉協作區促進學科融合創新,企業孵化區培育科技成果轉化……正在打造的“環南大知識經濟圈”里,一個集研發、協作、孵化、展示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平臺未來將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這里便是“健醫實驗室”的所在地。
告別傳統實驗室的“一板一眼”,這里的環境氛圍主打“年輕態”。空間中既有可靈活調整的移動桌椅、智能演示系統等“寶藏硬件”,也有綠植休憩角、減壓放松區等“小確幸區”,讓辦公科研和休閑放松融為一體,激發更多創新靈感。
“最重要的是,這里離南京大學非常近,既拓展了校內空間,又極大便利了師生們科研協作與思想碰撞,真正實現‘校內校外、無縫聯動’。”南京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兼執行院長高陽說。
落地后,“健醫實驗室”將率先推動四大重點項目——全流程全覆蓋睡眠醫學人工智能平臺產業化應用;生殖AI系統與器械的產業化;醫療智能體平臺產業化應用;多組學大數據驅動的大健康系列產品的產業化。這些項目直擊臨床與健康管理核心需求,融合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前沿熱點,讓AI真正“懂醫療、會看病、能決策”。
從校園到市場,打通技術轉化“快車道”
作為“健醫實驗室”的學術帶頭人,高陽身兼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重任。這個重點平臺集聚人工智能、醫學、生物信息等多學科頂尖人才,聚焦多模態大模型、疾病智能診療、醫學影像分析等前沿技術方向,已孕育出眾多具備產業化潛力的創新成果。
如何為這些“藏在深閨”的科研成果打通更多產業化“出口”,推動創新成果在南京本地高效轉化落地?南京大學與鼓樓區決定攜手讓這些好技術真正“用起來”“活起來”。
很快,這一合作迎來“關鍵跨越”——在2025南京鼓樓“算法名區”建設推進會上,該實驗室作為首批核心項目重磅發布。鼓樓區將在空間、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更將轄區內豐富的醫療資源嫁接進來,構建“政府搭臺、校企唱戲、臨床驗證、市場孵化”的創新生態,大幅縮短從創新到應用的距離,讓實驗室的成果更快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年7月,鼓樓高新區獲批省“雙高協同”(高新區+高校)試點,與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郵電大學深入開展結對協同,成為全省唯一以人工智能為特色產業的創新發展試點高新區。此次新成立的實驗室,就被列為該區“雙高協同”首批5個重點試點項目之一,成為高校科研力量深度融入地方產業發展的一次生動實踐。
“南京大學的科研優勢與鼓樓高新區的產業資源高度契合,雙方的合作不僅有助于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轉化,也將為鼓樓區打造‘算法名區’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撐與人才保障。”鼓樓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智慧”跳出“圍墻”,“環南大”藍圖落地“關鍵一子”
鼓樓區科教資源得天獨厚,54平方公里范圍內有南京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18所高等院校。當校內空間飽和,鼓樓區“環南大知識經濟圈”迅速承接其“外溢能量”。
“健醫實驗室”正是“環南大知識經濟圈”從藍圖邁向現實的“關鍵一子”。
“實驗室以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為核心,輻射周邊科技園區、醫療機構和創新載體,致力于打通高校智力資源與區域產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鼓樓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校地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用”,鼓樓區正加快構建“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創新體系。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依托環南大片區豐厚的科教資源,一個從“圍墻內”到“街區式”的無邊界創新城區將形成,讓智慧的火花在更廣闊的空間里競相迸發。
“隨著實驗室建設推進,鼓樓區也將加快布局‘AI+醫療’產業鏈,推動形成集技術研發、臨床驗證、產品孵化、市場推廣等于一體的完整生態,為南京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貢獻更多智慧方案。”該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