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寒潮預警,大幅降溫、凜冽大風、局地暴雪——這場今冬上演的首場“壓力測試”,不僅考驗著萬物的耐寒能力,更檢驗著各地在極端天氣下的應急響應與民生保障水平。面對挑戰,從城市到鄉村,多地迅速啟動應對機制,以全方位的“溫暖模式”回應突然按下的“降溫鍵”。
寒潮之下,最基礎的“安全感”源自穩定充足的能源供應。當千家萬戶緊閉門窗時,供暖供電便成為抵御嚴寒的“生命線”。各地能源部門提前部署,加強供需監測與調度,確保電網安全運行,保障天然氣、煤炭等供應穩定。一組組能源數據,給出了安心答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能源供應充足,10月以來,全國煤炭日均調度產量持續處于1200萬噸以上的較高水平。電力供應同樣讓人放心,2024年,全國供電系統用戶供電可靠率達99.924%,同比上升0.013個百分點。就算遇到大風降溫,都能保障百姓家里的電燈不熄、暖氣不停。這些數字,是寒冬里最實在、最踏實的“安全感”。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守好百姓的“菜籃子”“米袋子”,是寒潮應對中的另一場硬仗。極端天氣易導致農產品生產受損、運輸受阻,進而可能引發市場波動。為此,商務部強化市場監測預警,啟動生活必需品量價監測日報制度,及時準確掌握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化情況;各地商務部門指導商貿流通企業加大生活必需品貨源組織力度,落實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目前多地區已落實政府蔬菜儲備。從溫室大棚的防寒保暖到商超貨架的琳瑯滿目,一系列舉措旨在確保即使在風雪交加時,基本生活物資供給依然有序、價格依然平穩。這是應對寒潮對應急能力的錘煉,也是對民生關懷的升華。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寒潮帶來的積雪和結冰,對交通出行構成嚴峻挑戰。為此,交通運輸、公安交管、市政環衛等部門第一時間發揮協同聯動工作機制的作用,加強路網實時監測及極端天氣會商研判,最大限度降低天氣給公眾出行帶來的影響,守護好每一條出行的路。在四川、貴州等高海拔地區,交管部門進入應急狀態,多方聯動,融雪除冰,特別路段通過警車壓速帶道、間隔放行等方式保障車輛行駛安全。交通動脈的暢通,維系著社會經濟的正常循環,也傳遞著秩序之下的安心。
天寒地凍,人心向暖。寒潮終將過去,但應對極端天氣的“大考”不會停止。在寒冷中織就的這張民生保障網,為人民群眾帶去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正是寒潮之下“溫暖模式”全面開啟的核心價值所在。(柳絮、哲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