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7:30,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的草坪上,已聚集了很多人。這里是第九屆“感恩·南京安全區”國際和平徒步活動的起點,200余名中外人士從此出發,徒步8.8公里,重走南京安全區路線,感恩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給中國難民提供無私幫助的國際友人。

中外學子行走在寧海路。
隊伍前方,“暗夜微光”南京安全區今昔對比圖片展吸引了眾多目光。其中一組是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南師大的前身)作為難民收容所的黑白影像,惶恐與期盼交織在婦女兒童的臉龐上;另一組則是今日校園的彩色照片,學子們意氣風發,臉上洋溢著青春朝氣。
博西家電公司員工高女士蹲下身,指著展板上的歷史圖片,一張一張地向她5歲的女兒講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是不可磨滅的。我們要記住的,不僅是苦難,還有那些在至暗時刻伸出援手的人們。唯有不忘,才能更好地前行。”
上午8時,徒步活動正式拉開帷幕。當行至明妮·魏特琳女士的銅像前,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放緩腳步。銅像面容安詳,底座鐫刻著“金陵永生”四個大字。這位在南京至暗時刻保護了上萬名婦孺的勇士,其大愛已融入城市記憶,永遠活在南京人民心中。

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外國學子在魏特琳雕像處獻花。
第四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張慶將魏特琳生前最喜愛的菊花輕輕放在銅像前,并向圍攏過來的徒步者講述起她的曾外公許傳音的故事。“在《魏特琳日記》里,‘許博士’是一個頻繁出現的名字。88年前,他毅然加入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擔任住房委員會主任,在那些最危急的日子里,他與魏特琳女士并肩作戰,安排難民住宿,調配緊缺物資,在槍聲和哭聲中奔走。”隨著張慶的講述,一個日記中的稱謂具象為一段家族記憶。
隊伍沿街而行,先后經過拉貝舊居、鼓樓醫院、寧海路5號等地。志愿者沿途的講解,將1937年那個寒冬的景象——難民們的處境與國際友人的救助行動,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寧海路5號曾是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部所在地,《拉貝日記》中提及的許多報告與信件,均注有“寧海路5號”字樣。第三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阮杰在此講述家族往事,“我的爺爺阮定東當年只有7歲,被日軍刺傷后,是安全區的醫生挽救了他的生命。”他的敘述平實樸素,但那份深植于家族血脈中的悲痛與感恩,卻清晰地傳遞出來,在場者無不動容。
上午11:30左右,徒步方陣最終又回到南師大隨園校區,這里設立著一個“時光信箱”。徒步者們陸續停下,認真寫下對未來的期許、對和平的祈愿。一張張信箋被鄭重地投入信箱,它們封存著此刻的感悟,也寄托著對明天最真誠的祝愿。工作人員整理信件時發現,出現最多的詞是“銘記”與“和平”。

徒步者參觀南京難民收容所今昔對比圖片展。
11歲的施道博已經第4次參加和平徒步了,他將折成和平鴿造型的信箋輕輕投入信箱,“這個活動讓我懂得,腳下的路連接著過去的歷史,也承載著未來的責任。我們要銘記歷史,好好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繁榮和強大貢獻力量。”
來自塔吉克斯坦的一位留學生認為,此次徒步活動就像一座橋,把過去的歷史和今天的南京連接起來,“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一起走完這8.8公里,不僅了解了那段歷史,堅定了對和平的信念,也更加熱愛南京這座城市。”
8.8公里的路程不長,一個上午便可走完;88年的時光不短,幾乎橫跨一個世紀。這場徒步,不是一段簡單的城市行走,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銘記。“我們已連續9年以徒步讀城的方式走近這段歷史,感受人性的溫度。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今天我們所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對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最真切的踐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教育專員董嘉怡說。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杜瑩/文 孫中元/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