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舞臺藝術領域的政府最高獎項文華獎揭曉第十八屆評選結果,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榮獲文華劇目獎。自2021年首演至今,這部作品已在41座城市,完成了400場巡演,近60萬觀眾走進劇場感受經典魅力,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成為近年來舞臺藝術領域的口碑佳作。日前,青青改革者,民族舞劇《紅樓夢》編劇崔磊、李宜橙,講述了如何以現代視角激活古典IP,讓傳統文化在當代舞臺上煥發新生的改革故事。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紅樓夢》的改編作品特別多。而民族舞劇《紅樓夢》是緣何而起呢?編劇崔磊介紹,2019年,江蘇大劇院組織院內年輕文化工作者集體投票,從眾多候選劇目中,最終選定《紅樓夢》作為創作藍本。劇院大膽決策,起用了一支以90后為核心的年輕主創團隊,將創作重任交給了最懂當下年輕人的一代。
這一創作實踐也呼應了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方向。2024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積極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文藝民主,支持作家、藝術家和專家學者扎根生活、潛心創作,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近年來,多部爆款舞劇在藝術表達上不斷實現突破,逐漸走出了一條既尊重傳統又勇于革新的中國舞劇發展新路。

將一部百萬字的文學巨著濃縮為兩小時的舞劇,是創作面臨的首要挑戰。團隊沒有選擇面面俱到,而是回歸自身感受,尋找與當代青年的情感連接點。“我們最終選擇了‘青春’作為貫穿全劇的主題。”崔磊表示。基于這一共識,團隊在近一年的劇本打磨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名場面+新場面”的敘事策略,既保留“劉姥姥進大觀園”等經典情節,也原創了“十二釵合體”等全新段落。“我們既忠于原著的魂,也融入了現代的解讀者視角。”李宜橙解釋道,“目標是讓經典故事煥發新的感染力。”

該劇在視覺呈現上追求極致,從舞美到服裝,每一處細節都融入了傳統美學的現代表達。復古道具與唯美設計相得益彰,使每一幕舞臺畫面都宛如一幅流動的古典畫卷。憑借深厚的文化內涵、精致的審美表達與卓越的藝術品質,該劇不僅榮獲中國舞蹈最高獎“荷花獎”,更在演出市場掀起觀劇熱潮。據統計,舞劇《紅樓夢》觀眾平均年齡在27歲左右。崔磊表示,其實舞劇《紅樓夢》的走紅不是偶然,它就像是個“轉接口”,一邊連著傳統文化,一邊連著現代審美。“年輕觀眾不是拒絕經典,而是渴望能被當下的審美語言所觸動的經典。”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提出,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近年來,文藝工作者們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作出了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劇目。據最新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國劇場演出市場活力十足,演出場次達16.05萬場,票房收入突破54.02億元,觀演人次達2055.01萬。其中,《紅樓夢》《只此青綠》等一批精品舞劇持續領跑,正成為傳統文化“破圈”傳播的強勁“加速器”。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由中共江蘇省委網信辦出品、現代快報+制作、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支持的“改革者 正青春”(“我比任何時候更懂你”第五季)網絡主題宣傳30集系列短視頻通過全國22座城市30位青青改革者的沉浸式、場景化講述,展現了各地、各行業深化改革、創新創造的生動實踐,激發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年網民以奮斗之姿、創新之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愛紅/文 鮑紫媛/編導 王光強 張仁松/攝 陳瑩/后期 李卉子/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