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淮安,一座由普通農家小院改造而成的“紀念館”,正以一種質樸而真摯的方式,靜靜訴說著過往的歷史,一件件實物陳列在這里,成為了時間的見證者。

農家院里建起抗戰館 三百件藏品無聲“講述”
走進這座百平米的農家小院,記者見到了56歲的蔣乃平,此時的他正俯身擦拭一把銹跡斑斑的大刀。“這是當年淮安本地游擊隊用過的,真刀。”介紹起這些抗戰老物件,他如數家珍,像是在介紹并肩戰斗的老戰友。

這座名為“五條路抗戰紀念館”的場所,其實是蔣乃平的家。
100多平方米的堂屋,陳列著300多件抗戰文物——從新四軍的軍號、游擊隊的土槍,到日本侵略者的鋼盔、畫冊,都是中國人民英勇抵御外侮的見證。25年來,他跑遍大半個中國,花費上百萬元,只為“把會說話的歷史留下來”。

淮安市淮陰區五條路抗戰紀念館館長 蔣乃平
建館以來,蔣乃平堅持免費開放。這座紀念館雖小,卻承載著巨大的價值,如今,“五條路抗戰紀念館”已經成為了淮安當地學校、單位、退役老兵和市民重溫歷史的“課堂”。“不能收費,是為了教育下一代。”蔣乃平告訴記者,他不僅守護文物,更希望讓抗戰精神活在當下。
為了確保每一件藏品的真實性,蔣乃平會反復查閱黨史資料,核對每一枚軍功章、每一把大刀、每一套軍服的年份與背景;為了更準確地科普這些老物件,他跑遍大半個中國,走訪抗戰遺址、老兵故居,與收藏者、親歷者促膝長談,記錄每一件物品的來歷與細節。

2021年,蔣乃平因自費建館、免費開放、堅持開展紅色教育,被評為“新時代淮安好人”。2023年,“五條路抗戰紀念館”被納入淮安市淮陰區黨史研究室史志館聯盟,成為淮安當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戰精神的重要基地。
隨著紀念館名氣越來越大,蔣館長帶著他的“寶貝”走上了“更大的舞臺”,2024年、2025年,他連續兩年在新四軍劉老莊連紀念園舉辦抗戰藏品展。“今年三月的展,一天內有上萬人來參觀,我從早上一直講解到下午5點,一點不覺得累,就希望能為抗戰歷史傳承多做點事。”
銀發劇團“搶角”拍短劇 紅色故事“活”在當下
除了收藏抗戰物件,蔣乃平有了新的小目標,“我想通過網絡讓全國人民了解英雄的故事,把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淮安市淮陰區五條路抗戰紀念館志愿者 姜福昌
52歲那年,他注冊了短視頻賬號,把抗戰老物件連同背后的故事都搬到了網上,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就有同樣熱愛紅色題材的老姜。蔣乃平說:“我懂道具,他愛拍紅色題材的故事。”兩人一拍即合,就這樣,一支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銀發劇團”誕生了。

團隊從最初三四個人,像滾雪球一樣發展到現在近300人。成員中有退休教師、退伍軍人、農村大爺大媽等等,最年長的已七十多歲。每次拍攝前,老姜和團隊另一位“骨干”陳團長會在微信群發“角色招募”,消息一出,大家就紛紛“搶單”,然后騎電動車、開三輪、自駕、步行,從四面八方趕來片場。陳團長負責組織協調,老姜負責導演拍攝,蔣館長不僅提供全部道具,還親自參演——“胖的演地主婆,瘦的演紅嫂,角色都要貼合歷史!”

沒有片酬、自帶干糧,蚊蟲叮咬、高溫曝曬是家常便飯,但他們樂此不疲。大家穿上軍裝、拿起道具,一遍遍復刻抗戰歷史場景,直到效果滿意為止。盡管設備只有一部手機,盡管團隊成員們演技生澀、視頻鏡頭晃動,但作品所傳達出的真誠炙熱總能打動網友,常常收獲單條四五十萬的瀏覽量。
令人敬佩的是,擔任團隊“總導演”的老姜已與肺癌抗爭三年。每個月他都要去醫院化療,雖然手臂上還埋著留置針,卻幾乎從不缺席拍攝。“是這些紅色視頻在支撐著我。”老姜笑著說。“我在南京玄武湖玩的時候,還被粉絲認出來要求合影哩。”他語氣中帶著自豪。
如今,賬號粉絲破萬,蔣館長、老姜也成了短視頻平臺上的“網紅老蔣”“網紅老姜”。“我們都是志愿者,就想把革命精神傳下去。”他們告訴記者。

前陣子,蔣乃平剛從河南收集文物歸來,下周又要出發了。他說:“歷史證物可遇不可求,再遠都要去。有它們在,歷史就不會被遺忘。”

這就是蔣館長25年不變的堅持,也是他的“銀發劇團”的成團初心,更是為了守護、傳承抗戰歷史而忙碌奔走的無數民間力量的縮影。
記者 |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趙夢琰 王燁
攝像 | 王苗軍
包裝 | 馮其坤
設計 | 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