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泰州姜堰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游人如織。漫步木棧道憑欄臨水,清澈的湖水里,水草的紋理、嬉戲的小魚盡收眼底。一陣風吹過,蘆葦葉沙沙作響,與濕地深處傳來的鳥鳴相互應和。“這里太美了,感覺整個人的身心都放松了下來!”安徽蕪湖的游客李玲一邊舉起相機捕捉美景,一邊感嘆,“呼吸都是甜的。”
“現在環境這么好,前些年還真沒想到!”溱湖船娘徐五林快人快語。她是溱湖濕地所在的湖南村村民,在這里生活了大半輩子,她從昔日面朝泥土的農戶,變成了如今景區里拿工資、唱小調的搖櫓人,親眼見證了溱湖這顆“水鄉明珠”的蝶變。“那時候湖邊不是魚塘就是小工廠,路坑坑洼洼,哪有人大老遠跑來看水啊?”她笑著說,“現在,我們捧著的是生態送來的‘金飯碗’。”
溱湖濕地公園是全國第二家、江蘇省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但正如徐五林提到的,20多年前這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提到以前的溱湖濕地,湖南村黨委副書記張雨林回憶起來仍不禁蹙眉,“周圍遍地搞養殖、辦小工廠,村里條件差、沒個像樣的路。”地處里下河腹地,溱湖一帶水網密布、洪水多發,一度是人們嫌棄的“鍋底洼”。“不僅是‘鍋底洼’,由于得不到合理保護,整個生態環境也是一團糟。”張雨林補充道。數據顯示,當時由于過度養殖導致70%的濕地退化,水質降到劣Ⅴ類。
這片曾經以漁業生產為主的水域,如今已成為長三角地區名副其實的“城市綠肺”。水質提升至Ⅱ類,空氣質量達到國家Ⅰ類區標準,野生動植物種類也恢復并增至600多種。
今昔強烈的對比,折射出姜堰區狠抓生態治理的決心。“面對生態與發展的矛盾焦點,姜堰堅定選擇生態優先。”姜堰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科科長夏羽蘭介紹,溱湖濕地生態治理從一開始就多管齊下,搬遷沿湖及上游26家污染企業和畜禽養殖場,投入5000萬元疏浚河網溝塘,退耕還濕、退漁還濕,建成水系統恢復區、鳥類保育區、蘆葦重建區及生態優化區等,沉睡的濕地漸漸“蘇醒”。
更大的轉折發生在近十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姜堰區積極探索“兩山”理念轉化路徑,確定溱湖濕地“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新模式。
“生態+旅游,生態是第一位的。”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任登華表示,發展旅游的同時當地更注重保護溱湖濕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數據顯示,姜堰區累計投入近10億元,搬遷濕地生態保護核心區域范圍內近1000戶原住民,開展沼澤濕地重建與修復、水體富營養化治理、濕地野生動物保育等工程,累計恢復生態濕地588.6公頃,建成濕地生態監測系統,實現了空氣、土壤、水體質量24小時實時監控。
“那邊是濕地保育區,我們從這條線路游覽,不要打擾到濕地的小動物們哦。”景區導游包媛媛正帶領一支旅游團穿過園內步道,柔聲提醒游客不要靠近保育區。“為了更好地保護濕地內動植物資源,這幾年溱湖濕地劃分了好幾處保育區,這些區域與游客游覽線路隔離,不對外開放。”包媛媛說,這也是在景區工作十幾年來感覺比較明顯的變化之一。
“發展濕地旅游時,也有觀點覺得過于注重保護會影響游客體驗感,但實踐證明,好生態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溱湖文旅集團有限公司第二支部委員會支部書記王勤說,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來“親近自然”。
溱湖濕地搖櫓船碼頭邊,一塊電子屏實時顯示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據測算,溱湖濕地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常年保持超5000個/立方厘米,表示空氣“非常清新”,很多游客專程為這場“洗肺之旅”而來。
生態的回饋遠不止于此。前不久,溱湖濕地公園迎來今年第12頭麋鹿寶寶,至此,園中麋鹿種群數量由最初的4頭發展到現在的160頭。草木深處,鹿鳴呦呦,成為溱湖生態旅游的又一亮點。良好的生態環境還讓溱湖濕地成為候鳥遷徙途中必選的“驛站”,每年秋冬季30多種超10萬只候鳥落腳濕地公園,“萬鳥云集,千鷺飛起”成為這里的季節限定美景。
好生態真正變成了“金飯碗”。黨的十八大以來,溱湖濕地公園累計接待游客近2000萬人次,生態旅游直接收入近30億元。近年來,當地還以溱湖濕地為依托,發展溱湖灣片區旅游,2025年上半年,溱湖灣旅游度假區接待游客241.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3.9億元,老百姓真正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
這一系列生態與經濟共贏的成果,離不開姜堰深厚的自然底蘊與堅定的綠色追求。古時長江、淮河、黃海在姜堰匯聚,姜堰又稱“三水”。新時期的姜堰立足自然資源稟賦,通過合理利用濕地等自然人文景觀,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發展紅利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7年創成全國首批、蘇中首家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2年創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灑滿溱湖濕地,泊岸游船、林間草木、悠閑水鳥都被鍍上了一層淺淺的金色。風起漣漪,一泓碧水伴著光影流轉。這一切,不只是景色,更是一種可感、可觸、可持續的美好生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盧佳樂 許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