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法國萊澤生態藝術節開幕式上,多幅取景于江蘇鹽城的優秀攝影作品一經亮相,就吸引到不少人目光。這些照片中,既有宛如大地動脈般壯闊的黃海灘涂,也有碧波蕩漾間跳躍的“小精靈”勺嘴鷸,麋鹿和丹頂鶴在蘆葦叢中悠然踱步。 “這地方真讓人向往!”一幅幅作品在海外新聞平臺評論區下收獲眾多好評,連法國萊澤市長讓-皮埃爾·扎尼耶也有感說道:“期待未來有機會親自前往中國,實地感受這片生態寶地的獨特魅力。”
鹽城與世界的連接仍在不斷發生。2025年9月24日至25日,2025全球濱海論壇將在鹽城舉辦,屆時將有眾多國內外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和企業、青年代表參與,共同見證鹽城在濕地保護與綠色發展方面的成果,探討世界濱海地區的建設發展。
生態筑基:從“國際地標”到“生命方舟”
站在鹽城的海岸線上,582公里的綿長岸線如一條翡翠緞帶,串起4550平方公里的濕地與683萬畝灘涂。這里是聯合國認證的“國際濕地城市”和“世界自然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更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不可替代的“加油站”——全球1/3的候鳥種類在此停歇,每年超300萬只候鳥在此換羽、越冬或繁殖。
但這份“天賦”也曾面臨危機。上世紀,互花米草的瘋狂生長曾讓灘涂“生病”:潮溝被淤塞,堿蓬草枯萎,原本熱鬧的候鳥“餐廳”變得冷清。2022年,一場“基于自然的修復革命”(NbS)悄然展開:旋耕機在高灘翻松土壤,圍堰在中灘筑起生態屏障,深埋技術在低灘抑制外來物種……兩年時光里,1550公頃海岸線褪去生硬的鹽堿地痕跡,22.9公里岸線修復后重新舒展成自然的曲線;植被覆蓋率從荒蕪的4%躍升至58%,底棲生物量暴漲45%,為候鳥提供了豐饒“加油站”,遷徙水鳥從4萬只增至6萬只。在條子泥720高潮位棲息地,漲潮時數萬只候鳥如云朵般棲落淺灘,條子泥的勺嘴鷸、川水灣的黑嘴鷗,用翅膀為生態答卷按下打分鍵。
在東臺條子泥的720高潮位棲息地,每到漲潮時分,便是候鳥的“盛大派對”:數萬只鸻鷸類水鳥如流動的云團,掠過淺灘覓食;勺嘴鷸們歪著腦袋啄食的樣子,成了攝影師鏡頭里的“萌點”。大豐野鹿蕩的晨霧里,8500多頭麋鹿正踏水而行,牛背鷺撲棱著翅膀掠過鹿背,這幕“鹿鷺共舞”的場景,39年前還只是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夢想——1986年,39頭麋鹿從海外回到鹽城;如今,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基因庫。
2025年最新發布的《鹽城鳥類名錄3.0》顯示,鹽城已記錄447種鳥類,相較前一年新增鳥類5種,包括栗耳短腳鵯、鳳頭鷹、赤頸鶇、寶興歌鶇、環頸潛鴨,其中鳳頭鷹為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鹽城市發現的鳥類種數占全國鳥種總數的29.48%——越來越多的珍稀鳥種在鹽城黃海濕地“打卡”亮相,每一個新增的物種,都是對“國際濕地城市”最生動的注腳。
綠能澎湃:從“追風逐日”到“零碳革命”
如果說濕地是鹽城的“生態底色”,那么風與光,則是這座城市書寫的“綠色新章”。黃海的風,以年均風速7.6米每秒的速度吹動上百米長風電葉片;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超3000小時的陽光讓沿海光伏板源源產出著綠能。得天獨厚的資源,讓鹽城成了新能源的“天然劇場”:565.37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占全國13.4%、全球7%;2006萬千瓦新能源總裝機,讓鹽城成為東部沿海首個“兩千萬千瓦新能源城市”。風機葉輪轉動的聲音,與潮汐的轟鳴交織,奏響了零碳時代的交響
在大豐港的海上風電場,國信85萬千瓦項目的首批機組已并網發電。這是中國風電平價時代的首個標桿項目,白色的葉輪劃破海平面,每年可為成千上萬戶家庭輸送清潔電力。不遠處的零碳產業園里,一塊電子屏實時跳動著綠電數據:園區企業可溯源綠電消納占比將達85%以上,來自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和光伏的“綠電”在這里交匯,通過全國首創的“一對多”物理可溯源系統,每度電從“出生”到使用都能清晰追溯。
如果說風電是鹽城的“綠色引擎”,那么冷能利用則是它的“智慧密碼”。濱海港的LNG接收站里,10座巨型儲罐如銀色巨人矗立海邊。-162℃的液態天然氣在此經歷一場“能量蛻變”:深冷層供給空分設備,中冷層驅動凍干果蔬生產線,淺冷層為數據中心降溫。在廠區展館內,通過液態天然氣膨脹吸熱,十秒就能做出一支“零碳冰淇淋”的演示讓人無不贊嘆。冷水養魚生意紅火、凍干果蔬走向全國商超,鹽城通過實踐證明,冷資源亦是熱產業。
在這場“追風逐日”的革命中,鹽城從未止步。近年來,鹽城晶硅光伏產業鏈規模突破千億元,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一大批光伏裝備制造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它們制造的組件正從鹽城揚帆出海,為世界送去發展綠色能源的關鍵部件。
全球舞臺:從“濱海論壇”到“中國范式”
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發布了《全球濱海論壇伙伴關系倡議》受到國際廣泛關注與參與。2025年9月24日,全球濱海論壇將再度啟幕。這個以“美麗濱海: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為主題的盛會,誠邀全球濱海國家與地區參與其中。據2025全球濱海論壇新聞通氣會上發布的消息,本屆論壇將發布《全球濱海論壇合作伙伴2025-2030 戰略規劃》,持續推動伙伴關系走深走實。目前論壇合作伙伴已由最初15家初創機構發展到覆蓋五大洲的25家成員單位,其中外方機構23家。
令人矚目的是,繼2023年推出《全球濱海生態系統狀況報告綱要》《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第一批)》、2024年推出《全球濱海生態系統保護互花米草防治、鹽沼濕地修復工具包》等旗艦知識產品之后,本屆論壇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等繼續深化合作,將發布《全球濱海生態系統狀況報告》《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第二批)》等公共知識產品,其中《全球濱海生態系統狀況報告》將會是濱海區域全球首份系統性評估報告,能夠填補該領域綜合評估的空白。
黃海潮聲陣陣,從煮海為鹽到捕風為電,從候鳥驛站到零碳地標,鹽城用4550平方公里濕地證明:綠色不是增長的代價,而是文明的升級。當2025全球濱海論壇的燈光亮起,黃海潮聲將把這份中國答卷傳向全球的每個角落。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始于對每一寸灘涂的敬畏,成于對每縷風的虔誠,終于讓每個生命都能在碧海藍天間,自由享受生態發展帶來的紅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