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言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金秋十月,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采訪采風活動走進河海大學,傳承水利報國的精神薪火,讓青春身影匯聚于治水實踐,讓奮斗聲音回響在江河安瀾的征程中,為新時代水利事業發展注入更為澎湃的動能。
水利事業的精神根系,需代代傳承、滋養延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開創性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新時代水利事業發展錨定了根本方向,提供了科學遵循。在這一思路指引下,“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全國各地的治水實踐中不斷淬煉升華,成為廣大水利工作者攻堅克難、勇毅前行的精神旗幟。從大江大河的安瀾守護,到田間地頭的節水灌溉;從水生態修復的久久為功,到水利科技的突破創新——正是這份精神與科學治水思路的深度融合,推動水利事業在服務民生、支撐發展的征程中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水利實踐的堅實根基,依賴實干擔當來夯實筑牢。水利高質量發展,絕非一句口號,而是扎實體現在江河安瀾、湖庫清澈、民生受益的實踐之中。江蘇水資源管理考核實現“十一連優”,其背后是水利事業從工程建設到生態保護的全方位推進:在姑蘇古城河道治理中,水生態修復技術讓千年水巷重歸清冽,“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得以重現;昆山鄉村水網改造里,水系連通工程讓昔日澇區變身“水美鄉村”,惠及萬千農戶;大豐海域開發中,海上風電基礎技術突破,讓水利與新能源產業實現協同發展。唯有以實干破解水利難題,以擔當扛起治水責任,才能把推動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的要求,轉化為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
水利發展的創新動能,依靠智慧賦能來激活提升。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復雜水情以及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創新已成為水利事業突破瓶頸、實現跨越的核心動力。江蘇水利科技創新擁有光榮歷史和獨特優勢:從上世紀50年代三河閘的無樁基礎,到江都、皂河等大型泵站的建設,科技創新始終是江蘇水利的優良傳統。如今,江蘇水利聚焦防汛搶險、工程建設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工程運行智能化管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河湖治理保護,灌區建設與水土保持監測等重點方向,以科技創新邁向水利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青年群體在這些創新實踐中主動作為,已然成為水利科技突破與模式創新的生力軍,為水利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鮮活力量。
水脈連著國脈,水利關乎未來。水利精神的傳承正與青春力量的擔當同頻共振,更多“青春之花”必將在水利一線絢麗綻放。這份綻放,不僅生動詮釋了水利事業的時代價值,更是對“治水興邦”使命的堅定踐行。安瀾之水終將持久潤澤民生,水利事業也必將在新時代續寫更加壯麗的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