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海大學的校園里,總能看到一位笑容溫暖的外國教授與學生交流。他就是來自巴西的 Vagner Goncalves Ferreira 教授。自 2011 年 2 月到河海大學任教以來,Vagner已經在中國扎根十余年,成了連接中國與世界的一座“橋梁”。
“中國是我的‘祖國’”
Vagner是河海大學地理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測繪科學與工程系的外籍教授。他告訴記者,在中國生活十來年,他不僅見證了中國的迅速發展,也越來越喜歡中國。Vagner 說:“中國不是我的‘第二故鄉’,而是我的‘祖國!”
初到南京時,Vagner便對這里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會利用課余時間走遍南京的大街小巷,去夫子廟感受江南水鄉的韻味,到中山陵體會歷史的厚重,在老門東的街頭品嘗地道的中國美食。每逢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他還會和家人們一起貼春聯、吃餃子、賞月,深入了解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習俗、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智慧,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重。”Vagner說。
如今,Vagner毅然決定讓自己的孩子入中國國籍,并在中國接受教育。從幼兒園到中學,他的孩子和中國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不僅熟練掌握了中文,還深入了解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這樣一個和諧、穩定、充滿活力的環境中成長,學習中國的優秀文化,將來成為連接中巴兩國友誼的使者。” 談及孩子的教育,Vagner認為中國的教育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品德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這讓他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信心。
“我不能讓學員們失望”
作為河海大學的一名外籍教授,Vagner的學生遍布全球,尤其是來自“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的學生,許多都曾受益于他的教導。
2022 年 12 月,Vagner受邀為 “一帶一路” 地理信息國際培訓中心開設免費線上課程《水文大地測量學》。這門課程面向全球學員分享水文大地測量領域的前沿知識和技術,為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為了讓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實用,Vagner提前數月就開始準備,查閱大量資料,精心設計課程大綱和教學方案。
開課后,Vagner帶病仍堅持為學生上課。他說:“很多學員都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他們好不容易有機會學習這門課程,我不能讓他們失望。”為了保證授課質量,他會提前服用退燒藥,在課堂上盡可能地保持清晰的思路,耐心地為學員們講解知識點,解答他們的疑問。課后,他還會花費大量時間批改學員的作業,針對每個學員的問題給出詳細的指導。
據統計,這門課程的同時上線學員超百人,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學員在課程結束后,都給 Vagner發來感謝信。一位來自肯尼亞的學員在信中這樣寫道。“Vagner 教授的敬業精神讓我們深受感動,他不僅教會了我們專業知識,更讓我們學會了堅持和責任。”
“愛與知識應像河流奔向大海,不問國界”
Vagner 不僅在教學上認真負責,在生活中也十分關心學生。一位巴基斯坦學生至今記得,自己剛入學時買不起電腦,論文只能在圖書館熬夜寫。Vagner得知后,第二天就把自己的筆記本搬來:“你用,我有臺式機。”那臺銀色筆記本上,還貼著巴西國旗貼紙,成了這位巴基斯坦學生最珍貴的物品。
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只要學生們遇到困難,無論是學習上的難題,還是生活中的困擾,Vagner也總是耐心地傾聽他們的煩惱,為他們出謀劃策,提供幫助。學生們常說:“Vagner 的辦公室永遠亮著燈。”記者了解到,Vagner會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習困難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他也會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和未來發展,幫助同學們規劃職業生涯。
十二年間,Vagner的學生遍布40多個國家。他們帶著Vagner編寫的教材回到祖國,在尼羅河水利工程、東南亞灌溉項目中施展才華。Vagner說: “河流奔向大海,從不問國界。我們的愛與知識也是這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