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將在河海大學開講。這所與水相守百年的學府,以江河奔涌之姿、潮頭擊槳之勢,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鐫刻下“治水興邦”的初心,更激蕩著青年與時代同頻的奮斗交響。
河海的高質量發展,始終深植于“水安則邦寧,水興則國盛”的文化基因。自1915年開創中國水利高等教育之先河,“河海工程,民生所系”的信念便融入校歌、刻進校徽,讓水文化不僅是學科建設的“定盤星”,更是青年成長的“指南針”。在這里,青年學子從都江堰“深淘灘低作堰”的智慧中讀懂敬畏自然的哲思,從紅旗渠“劈開太行山”的壯舉中汲取攻堅克難的勇氣,從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的實踐中領悟協同發展的格局。河海讓高質量發展既有“江河萬古流”的厚重底蘊,又有“潮平兩岸闊”的開闊視野;讓青年奮斗既有“水滴石穿”的執著堅守,又有“百川歸海” 的遠大志向。這份浸潤血脈的水之精神,正是河海在水利教育領域領跑百年、屹立潮頭的底氣所在。
若說水文化是河海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內核”,那么青年奮斗便是驅動其前行的“核心引擎”。從實驗室里攻克“數字孿生流域”關鍵技術,到田野間研發節水灌溉系統,再到工程一線突破大型泵站核心技術,新時代河海青年以“我飲河海一滴水,便獻祖國一生情”的赤誠,將論文寫在祖國的江河湖畔,將成果用在民生的急難愁盼。他們用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中國水利”便擁有更多“中國芯”;用實干破解基層治水難題,“智慧水利”走進田間地頭;用堅守守護江河安瀾,“生態水利”繪就綠水青山。正是這股“敢為天下先”的青春銳氣,讓河海的人才培養有了“接地氣”的溫度,讓科研創新有了“破壁壘”的力度,更讓高質量發展有了“向未來”的速度。
今天,我們換個視角來看河海大學,就能發現,國家需要什么,河海就努力給什么。國家需要破解“水資源短缺”的困局,河海便組建團隊深耕海水淡化、雨水收集技術,讓“解渴之水”流進干旱之地;社會呼喚“水環境治理”的方案,河海便扎根流域治理一線,讓黑臭水體重現清澈碧波;民生期盼“水安全保障”的屏障,河海便研發應急監測系統,以國家需求為導向,讓學科優勢成為服務“國之大者”的 “硬實力”。河海大學以無數鮮活實踐告訴青年:青春的色彩,唯有在服務祖國的畫卷中才能愈發絢爛。
江河萬里,自有源起;青春百年,自有擔當。河海青年的奮斗故事,是“把青春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嘹亮贊歌,是“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的生動實踐。當百年治水精神與新時代青春力量撞個滿懷,當高校發展藍圖與民族復興偉業同頻共振,河海必將培育出更多“治水興邦”的棟梁之材,而這些奔涌在江河湖海間的青春浪花,終將匯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洪流,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續寫“大哉河海奔前程”的不朽華章!(江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