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在河海大學開講。江蘇,這片擁江抱海、河湖縱橫的土地,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水文化教科書”。河海大學建校110年的育人歷程,就是一部“治水興邦”的奮斗史詩;綿延流淌的潺潺水脈,就是千年傳承的精神源泉。走進百年學府,漫步江洲濕地,駐足歷史碼頭,在現實場景中觸摸水脈,以充滿溫度的故事串聯起直抵心田的家國記憶。這堂“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大思政課”,讓青年在共情與共鳴中堅定理想信念,在觸動與感動中錘煉過硬本領。
以水為脈,聆聽青春與山河的“雙向奔赴”。在浦口碼頭江風中,人們重溫朱自清《背影》里的溫情;在江都水利樞紐,90后所長郭凱的十四年堅守,詮釋著“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當代意義。金秋時節,收獲的季節,不論是在淮安“劉老莊連”紀念園,還是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或是在蘇州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紛紛以不同的視角展現水的故事,升華著年輕人的奮斗氣概,讓我們收獲了精神力量。思政課不再局限于教室、課堂,而是走向廣闊“山河湖海”,變成“行走的課堂”,創造出全新的學習空間,就成為了全民可讀可學的“大思政課”。江蘇,作為中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以其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為這堂“大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素材庫。
追尋文化根脈,厚植思政課的“精神源泉”。水文化成為這堂“大思政課”最深厚的精神滋養。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治水史,是征服江河的史詩,更是“上善若水”“水潤萬物”的精神傳承。從張謇“治水興邦”的辦學初心啟航,到數十萬青年學子奔赴祖國水利一線的鏗鏘足跡,在河海大學百年奮進的歷程中,青年始終是沖鋒陷陣的主力軍。“守水之人,更要懂水之性,水利工程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有溫度的生命體。”青年當好“守水人”,折射出新時代青年對傳統水利的深刻理解。放眼望去,當代青年在實驗室里深挖數據,破解水利工程的“卡脖子”難題,在偏遠庫區與風浪同行,守護一方水土的安瀾。從古至今,文化傳承生生不息,就在于青春力量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寫好南京“水與城”共生的當代史詩,扮靚揚州因水而美的城市氣質,守護好祖國山河每一處與水有關的場域。青春與水脈深“融”,這堂精心打造的“大思政課”值得深讀精學。
以知促行,是行走的“大思政課”價值所歸。“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思政課如何讓青年學子沉浸其中,在實踐中成長,在奮斗中成才?代代傳承的奮斗故事,一幀幀畫面、一組組鏡頭、一段段文字,無不引導青年發揮專業特長,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青春何以成華章?就在于生生不息的奮斗。從皂河水利樞紐的煥新蝶變,到太湖畔的環保志愿行動,江蘇青年將青春印刻于深深的奮斗足跡中。今日之中國,無數青年正以奮斗為筆,以汗水為墨,將青春理想融入水利建設、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的實踐中。水脈流淌,生生不息;以文化人,在行走的“大思政課”中與青春共振。(周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