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國三季度4.8%的經濟增速水平仍明顯高于多數主要經濟體。三季度經濟總量達35.5萬億元,超過了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24年全年經濟總量。實現全年預期目標仍有較多有利條件。
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我們不僅有總量的優勢,也有微觀的活力。35.5萬億是什么概念?它已經超過了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24年全年經濟總量,龐大的基數也意味著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承載著巨大的絕對增量。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攀升,再次證明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這不僅是數字的勝利,更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成果展現。從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到新興產業的蓬勃興起,中國經濟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從微觀視角看,這份底氣源于每個經濟細胞的活力迸發,比如鄉村振興一線,農產品電商直播讓特色產品走向全國,帶動農民收入增速連續“跑贏”GDP;沿海港口中,“新三樣”出口量出口總額同比增長達兩位數。正是總量突破與微觀賦能的雙向發力,夯實了全年預期目標的實現根基。
以靶向施策激活發展動能,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為實現全年目標保駕護航。今年的宏觀政策每一拳都打在“要點”上,每一招都落在“實處”。消費端的“以舊換新”把內需市場的“煙火氣”越燃越旺。3000 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精準發力,帶動家電、家具等四類商品零售額兩位數增長,汽車以舊換新申請量突破830萬份,相當于每天超3萬人換新車。投資端更不含糊,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4%,鐵路投資5937億元,“八縱八橫”高鐵網不斷延伸,既拉動了當下增長,又鋪墊了未來發展。對民營經濟的呵護更是“誠意滿滿”。今年,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實施,同步發布了25 條指導意見;減稅降費讓“稅惠活水”流向民企,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持續“瘦身”。如今1.85億戶民營經濟組織撐起96.76%的經營主體,貢獻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政策組合拳精準發力,為全年目標筑牢了“穩”的根基。
以創新驅動重塑增長內核,新質生產力成為實現全年目標的 “關鍵增量”。新質生產力是實驗室里的原始性突破:安徽合肥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求解特定問題比超級計算機快一億億倍;是生產線上的“智造革命”:廣東佛山的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里,機械臂精準組裝零件的誤差不超過0.01毫米,工時效率提升30%以上;更是消費端的“體驗升級”:上海街頭的無人咖啡車,掃碼50秒就能喝到現磨咖啡,背后的AI算法支持濃度、溫度、甜度等多維度個性化選擇。新質生產力的爆發,直接帶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6.7%,規模以上數字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新質生產力不僅讓中國經濟“跑得更快”,更讓“跑的方向”更符合高質量發展的長遠需求。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我們堅信: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產業體系、澎湃創新動能和億萬勤勞智慧人民的中國經濟,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續寫更多“風景這邊獨好”的精彩故事。(施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