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記者在南通長江體育公園沿著長江之畔的綠道漫步,夕陽的余暉灑在江面上,將粼粼水波染成一片橘紅。來往的貨船穿梭有序,汽笛聲悠揚回蕩,與江水的潺潺聲交織成一曲自然樂章。

“這里曾是中國最大的硫磺碼頭所在地,過去,五山及濱江片區廠房、堆場林立,靠江不見江,成為南通人心里的一道‘生態傷疤’,我們按照‘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的總體思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向沿江污染開刀,將生產碼頭拆除、濕地岸堤重建、濱江綠廊貫通,沿江岸線得到系統性修復。”南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處處長周航說,今年,南通又將體育設施有機嵌入生態岸線,市民可在江畔奔跑、于綠茵競技、伴鳥語花香,生態修復的成果真正轉化為百姓可感可及的品質提升。
數據顯示,南通長江體育公園自8月30日開園以來,日均接待健身市民超2000人次;國慶中秋假期,這里還舉辦了南通文旅嘉年華活動,累計接待游客超40萬人次,客流熱度持續攀升。
432.5公里的長江江蘇段,串聯起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8個設區市,如今,總長1169公里岸線上,早已從之前的“化工圍江”變為“一江清水、兩岸蔥綠”。
“看那邊,有江豚!”10月19日,在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不時有江豚從江面探出腦袋,灰黑色的脊背劃破波光粼粼的水面,引得珠海游客楊宇歡呼不已,“之前聽說南京基本實現江豚天天見,沒想到是真的,一來就看到了。”
南京,是萬里長江進入江蘇的“第一站”,也是江蘇落實長江大保護的“第一關”。“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的穩定棲息,是長江生態改善的生動注腳。
“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指示性物種,過去因工業和船舶污染,長江水質惡化,江豚種群數量逐漸下降。后來,江寧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將島上1123戶3668位原住民有序搬遷離島,島嶼轉型為生態保護區。人退綠進,這片土地逐漸恢復自然生機,成為各類野生動植物繁衍生息的天堂。2016年,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獲批成為我國首個長江洲灘型國家濕地公園,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江豚在這里安家。”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宣教員潘小玲告訴記者,目前,長期活躍在新濟洲周邊水域的江豚,已經從2016年的16頭上升到了32頭。
如今,通過系統推進濕地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科研監測體系建設,新濟洲已華麗轉身為“江中綠寶石,生態大寶庫”。截至2025年9月,新濟洲已記錄各類生物資源達到1937種,形成了層次豐富、系統完整的生態網絡,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并行的生動典范。
當水清岸綠、江豚歸來,長江大保護進入“下一程”。長江岸線如何才能實現永續發展?一場以“健康長江”為主題的創新行動在泰州全面展開。
“近年來,泰州市在全國率先啟動‘長江大體檢’,嚴厲打擊非法捕撈,清理整治違規碼頭,全面推進長江岸線生態修復工程。”泰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外,泰州創新開展“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基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領先技術,運用污染源監測設備、鐵塔視頻、無人機、無人船、衛星遙感等手段,推進長江大保護的立體管控和智慧管理。
“十四五”以來,泰州不斷強化數智賦能,打造“數智賦能·協同共治”的長江治理泰州品牌。2022年,泰州市啟動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子基地建設。該基地以“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大數據平臺為基礎,開展沿江生態環境的全天候監控,長江泰州段848個排口的分布一目了然,一旦重點入江排口出現超標預警,預警信息將及時推送給職能部門,并提醒相關企業做好檢查工作,杜絕污染物排放超標行為發生。
一系列創新行動讓長江母親河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記者手記>>>
碧水東流映擔當
萬里長江,奔流不息,在江蘇蜿蜒432.5公里,滋養著這方水土,也考驗著沿江發展的智慧與定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以及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都具有重大意義。
在這場關乎“母親河”永續發展的時代大考中,江蘇奮力書寫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動實踐,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展現著江蘇作為、貢獻著江蘇力量。
這是一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覺醒擔當。曾經,岸線“銹帶”、污染“圍江”成為沿江之痛。江蘇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響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不移淘汰落后產能,為綠色發展騰出空間;重拳整治污染,著力提升長江水質;大力實施岸線修復,還岸于民、還綠于江。
這是一份“謀長遠之勢”的系統擔當。長江大保護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域之責。江蘇堅持全省“一盤棋”,強化規劃引領,出臺一系列法規政策,為長江大保護構筑堅實的制度保障。從江海聯動、陸海統籌,到上中下游協同治理,江蘇以系統思維推進長江生態環境治理,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并進。
這是一份“為子孫計”的為民擔當。保護長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今,沿江兩岸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持續優化,沿江岸線變為親近自然的生態廊道、休閑步道,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水中嬉戲的江豚成為常見景象。還江于民、與江共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長江大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江蘇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讓一江碧水成為助力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不竭源泉。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