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鏡頭到新能源車,從礦山設備到醫療儀器……一群專精特新“小巨人”的創新,正通過這些工業產品,悄然改變著徐州的產業面貌,也影響著市民生活。
10月20日,工信部公示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徐州市29家企業入選。至此,這座老工業基地已培育出7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小”與“巨”的辯證法
在產業領域,“小巨人”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辯證法——它們規模上可能是中小企業,但在各自細分領域,卻扮演著“巨人”角色。徐州聯超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員工不足百人,卻用4年時間攻克離子束雙面鍍膜工藝,將紅外濾光片良率從77%提升至92%。這家2010年成立的企業,已在國內市場奠定領先地位,在智能手機領域覆蓋三星、小米高端旗艦機型35%份額。
“小”與“巨”的辯證關系,在徐州這70家“小巨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江蘇弘德光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超薄碳基量子點DPP復合光學膜,厚度以微米計算,打破了美國3M公司長達15年的市場壟斷。公司成立僅4年,產品已應用于海信、冠捷、惠科等高端顯示產品中。
“小巨人”之“巨”,在于技術引領、產業帶動。江蘇維尤納特建成國內首套萬噸級百菌清生產裝置,打破日本企業壟斷,百菌清純度達99.5%,助力農藥產業綠色升級。

“小切口”成就“大作為”
“小巨人”之“小”,在于專注細分市場;“小巨人”之“巨”,在于技術創新和市場份額。徐州市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核心邏輯,就是引導中小企業深耕主業、強化創新、打造優勢。
在徐州,許多“小巨人”企業專注某一領域長達十余年甚至數十年。徐州金鼎恒立液壓件有限公司深耕液壓油缸行業19年,從為徐工代工起步,如今已成為高空消防作業車核心零部件的標桿供應商。
徐州華東機械有限公司專注薄煤層液壓支架制造,研發出國內首套適用于0.6米煤層厚度的極薄煤層液壓支架,解決了煤炭工業“卡脖子”的薄煤層開采難題。
“小巨人”們把研發創新視為生命線。漢斯半導體(江蘇)有限公司與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建立聯合實驗室,產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已可以替代進口產品。
徐州市科諾醫學儀器設備有限公司專注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開發出在體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成為全國首家獲批上市的國產醫用皮膚診療設備。
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小巨人”企業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專注“小而精”,在細分賽道上做到極致,成為行業“隱形冠軍”。
這些看似“高冷”的工業企業,其實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江蘇旭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激光甲烷傳感器,廣泛應用于燃氣安全監測,檢測精度從ppm級升級到了ppb級,為城市燃氣安全保駕護航。
江蘇金發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專注于廢塑料回收與高質化再生,其生產的低氣味FDA級再生塑料包裝材料,已廣泛應用于汽車、日化包裝等領域,助力循環經濟發展。
安華新材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研發的高效環保氣凝膠阻燃滅火劑,攻克了納米級氣凝膠粉體與水基體系穩定分散難題,實現多類火災一劑通用,廣泛應用于城市安全、新能源安全等領域。
江蘇福瑞士電池科技有限公司的礦用隔爆型鋰離子蓄電池電源,通過智能BMS管理系統,實現高精度電池電壓測量,支持50000余套設備同時在線管理,為礦山安全提供保障。

梯度培育助力“小巨人”成長
徐州培育“小巨人”企業的經驗,可概括為“政策引導、梯度培育、創新驅動、生態優化”。全市建立了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按照“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則,構建了從市級專精特新到省級專精特新,再到國家級小巨人的梯度培育體系。
徐州特別注重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據統計,29家新入選企業中,100%與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建研發機構,共同攻關技術難題。江蘇維尤納特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與蘭州大學共同創建“蘭州大學先進催化中心—企業創新聯盟”,成功研發出百菌清原藥生產的高流動性催化劑。江蘇八方安全設備有限公司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建立綜合性安全泄壓新型研發機構,并建成國家級CNAS實驗室。
徐州還著力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強化融資服務、人才支撐、市場開拓等全方位支持,構建有利于專精特新“小巨人”發展的產業生態。
如今,這些“小巨人”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為我市的產業鏈注入韌性,為產業強市建設積蓄動能。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多“小巨人”破土而出,匯聚成推動徐州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記者 王正喜
